左传:《僖公七年》原文译文

网上有关“左传:《僖公七年》原文译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左传:《僖公七年》原文译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原文

 经七年春,齐人伐郑。夏,小邾子来朝。郑杀其大夫申侯。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母。曹伯班卒。公子友如齐。冬葬曹昭公。

 传七年春,齐人伐郑。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公曰:「吾知其所由来矣。姑少待我。」对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且用陈辕涛涂之谮也。

 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后之人将求多于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既葬,出奔郑,又有宠于厉公。子文闻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

 秋,盟于宁母,谋郑故也。

 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齐侯修礼于诸侯,诸侯官受方物。

 郑伯使大子华听命于会,言于齐侯曰:「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若君去之以为成。我以郑为内臣,君亦无所不利焉。」齐侯将许之。管仲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终之,无乃不可乎?子父不*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莫大焉。」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今苟有衅。从之,不亦可乎?」对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若总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何惧?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何以示后嗣?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盛德也。君其勿许,郑必受盟。夫子华既为大子而求介于大国,以弱其国,亦必不免。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间也。」齐侯辞焉。子华由是得罪于郑。

 冬,郑伯请盟于齐。

 闰月,惠王崩。襄王恶大叔带之难,惧不立,不发丧而告难于齐。

 译文

 七年春季,齐国人进攻郑国。孔叔对郑文公说:“俗语有这样的话:‘心志假若不坚强,怎么能又怕屈辱?’既然不能强硬,又不能软弱,因此只有死路一条。国家危险了,请您向齐国屈服以挽救国家。”郑文公说:“我知道他们是为什么来的了,姑且稍稍等我一下。”孔叔回答说:“情况危急,早晨到不了晚上,怎么等待君王呢?”

 夏季,郑文公杀死申侯以讨好齐国,同时也是由于陈国辕涛涂的诬陷。当初,因为申侯是申氏所生,受到楚文王的宠信。文王将要死的时候,把璧玉给他,让他走,说:“只有我了解你,你垄断财货而永不满足,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我不加罪于你。后来的人将会向你索取大量财货,你必然不免于罪。我死,你一定要赶快走,不要到小国去,他们不会容纳你的。”安葬楚文王后,申侯逃到郑国,又受到厉公的宠信。子文听到他的死讯,说:“古人有这样的话说:‘了解臣子没有像国君那样清楚的。’这句话是不能改变的啊!”

 秋季,鲁僖公和齐桓公、宋桓公、陈国的世子款、郑国的世子华在宁母结盟,策划进攻郑国。

 管仲对齐桓公说:“臣听说:招抚有二心的国家,用礼;怀念疏远的国家,用德。凡事不违背德和礼,没有人不归附的。”齐桓公就以礼对待诸侯,诸侯的官员接受了齐国赏的土特产。

 郑文公派遣太子华接受会议的命令,对齐桓公说:“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违背您的命令。您如果除掉他们而和敝国讲和,我国作为您的内臣,这对您也没有什么不利。”齐桓公准备答应他。管仲说:“君王用礼和信会合诸侯,而用邪恶来结束,未免不行吧。儿子和父亲不相违背叫做礼,见机行事完成君命叫做信。违背这两点,没有比这再大的邪恶了。”齐桓公说:“诸侯进攻郑国,没有得胜;现在幸而有机可乘,利用这点,不也行吗?”管仲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来安抚,加上教训,他们不接受,然后率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国挽救危亡还来不及,哪敢不害怕?如果领着他的罪人以兵进攻郑国,郑国就有理了,还害怕什么?而且会合诸侯,这是为了尊崇德行。会合而让*邪之人列于国君,怎么能向后代交代?诸侯的会见,他们的德行、刑罚、礼仪、道义,没有一个国家不加以记载。如果记载了让邪恶的人居于君位,君王的盟约就要废弃了。事情做了而不能见于记载,这就不是崇高的道德。君王还是同意为好!郑国一定会接受盟约的。子华既然做了太子,而要求凭借大国来削弱他的国家,也一定不能免于祸患。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三个贤明的人执政,还不能去钻它的空子。”齐桓公于是向子华辞谢。子华因此得罪了郑国。

 冬季,郑文公派遣使者到齐国请求订立盟约。

 闰十二月,周惠王去世。襄王担心大叔王子带作乱,又害怕不能立为国君,所以不发布丧事的消息,却把将要发生内乱的事向齐国报告。

 扩展阅读:《左传》名言

 一、欲加其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释义:别人如果真心想陷害你,总会找到理由和借口,防不胜防。

 二、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释义:俭朴,是所有美德共有的品质;奢侈是所有恶行里面危害的。

 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释义:打仗就是靠军队的士气,第一次击鼓最能激起大家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衰弱一点;第三次击鼓,大家的士气就已经发泄完了。

 四、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释义:比喻为官正直无私。选贤任能的时候,对于外人,不会因为是仇人就不举荐他;对于家人,也不会因为怕别人说闲话就不推荐。

 五、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释义:人非圣贤,哪个人敢说自己不会犯下过错呢?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态度问题。如果能够知错就改,就比什么都好了。

 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释义:世事难料,人生无常。越是在顺利优越的环境下,越是要提高警惕,考虑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只要思想和行为上有所准备,就不会出现太大的过患了。

 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释义:形容位高权重者目光短浅,没有深谋远虑。

 八、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阳公五年》

 释义:意思是执政的人不能以公徇私。不能因为个人功劳而奖励他,也不能因为个人私仇而惩罚他,要公事公办,公私分明。

 九、无德而禄,殃也。——《左传.闵公二年》

 释义: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就要有一定的道德品行,为人民作出榜样。如果没有道德修养,却拿着国家的俸禄,那就要大祸临头了。

 十、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释义:一旦放走了敌人,就可能给后面几代人留下隐患。

左传全文文言文

春秋左传,经和传的区别为:作者不同、文字内容不同、扩展不同。

一、作者不同

1、经:经是指孔子编著的古《春秋》经的原文。

2、传: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二、文字内容不同

1、经:《春秋》经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

2、传:《左传》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文字内容相对于《春秋》比较繁多详细。

三、扩展不同

1、经:经讲述的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2、传:传除了对《春秋》进行诠释外,还对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

1. 初中课文《左传》的全文

1、《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2、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晋军函陵(4),秦军泛南(5)。

佚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5) 夜缒(16)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21)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不阙(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亦去之。

2. 《左传》里的一段原文,请高手翻译

隐公十一年冬十月,郑伯带着虢国的军队攻打送过。

十四日,把宋国的军队打得大败,以报复宋国攻入郑国的那次战役。 宋国没有前来报告这件事,所以春秋没有记载。

凡是诸侯发生大事情,前来报告就记载,不然就不记载。出兵顺利或者不顺利也是一样。

即使国家被灭亡,被灭的不报告战败,胜利的不报告战胜也不记栽在简册上。 羽父请求杀掉恒公,想以此求得太宰的官职。

隐公说:“由于他年轻的缘故,所以我代为摄政,现在他已经成长,我打算把国君的位子交付给他。让人在菟裘建造房屋,我已经打算养老了”。

羽父害怕,倒退来在桓公面前诬陷隐公,而请求桓公杀掉隐公。 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和郊国人在狐壤作战,被俘。

郑国人把他囚禁在尹氏那裹。隐公贿路尹氏,并在尹氏的祭主钟巫神之前祷告,于是就和尹氏一起回国而在鲁国立了钟巫的神主。

十一月,隐公将要祭祀钟巫,在社圃寮戒夕住在意氏那裹。十五日夕羽父攘壤人在意家刺毅隐公夕立桓公焉团君?并且攻打庵氏夕丧徨。

高氏有人被枉毅。春秋不记载安葬隐公夕是由放桓公没有按团君的规格焉隐公辜行。

3. 请帮忙翻译一段《左传》里面的文言文

试着硬译一下,有不对的地方,还望指正啦。

希望对你有些许帮助啦译文秋季八月辛丑日,共仲(即庆父)派卜锜将闵公暗杀在鲁国宫殿的侧门内。成季带着后来的鲁僖公到了邾国。

共仲逃奔到莒国,成季和鲁僖公才回来,奉立了僖公。成季给莒国送贿赂要共仲,莒国把庆父送归鲁国。

《公羊传》却写道:“秋天,八月辛丑日,闵公死了,闵公死了为什么不记载地点呢?这是为了隐瞒。隐瞒什么呢?是隐瞒他被杀死的真相。

是谁杀死了他呢?是庆父。季友杀死胁迫庄公的叔牙之后,(庆父又胁迫闵公)。

季友不能放过他。这庆父接连杀死两个国君,为什么不处理庆父呢?不能放过胁迫君主的人,那是为了阻止罪恶的发生。

然而,当时庆父已经出逃,已经不能及时处理庆父。晚一点追杀庆父,让庆父逃脱。

那是为了兄弟情义。

4. 左传古文翻译,力求准确通顺,谢谢

韩厥手持拴马绳站在齐侯的马前,拜两拜,然后下跪低头至地。

捧著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向齐侯献上,说:“我们国君派我们这些臣下为鲁、卫两国求情,他说:‘不要让军队深入齐国的土地。’臣下不幸,正好在军队任职,没有地方逃避隐藏。

而且怕由于我的逃避会给两国的国君带来耻辱。臣下不称职地处在战士地位,冒昧地向您报告,臣下不才,代理这个官职是由于人才缺乏充数而已。”

陈哀公派司马桓子把宗庙祭器献给郑国人,陈哀公自己则穿着丧服,怀抱着社神神主,让他手下的众人分男女排列捆绑起来,在朝廷上等待处分。郑子展拿着绳子入朝与他相见,再拜稽首,拿着酒杯向哀公敬酒。

子美(郑子产)入朝,清点了俘虏的人数后了朝廷。郑国的祝史向社社神祝告祓除不祥,司徒归还释放人民,司马归还符节,司空归还土地,就班师加国了。

关于“左传:《僖公七年》原文译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觅蕾]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wzszyy.cn/zlan/202508-23087.html

(5)
觅蕾的头像觅蕾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觅蕾的头像
    觅蕾 2025年08月22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觅蕾”

  • 觅蕾
    觅蕾 2025年08月2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左传:《僖公七年》原文译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左传:《僖公七年》原文译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觅蕾
    用户082212 2025年08月22日

    文章不错《左传:《僖公七年》原文译文》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