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名:送情郎
歌手:廖莎?/?叶茅
作词:东北民歌
作曲:廖莎?/?叶茅
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那大门外
手拉着那个手儿,问郎你多咱回来
回不回来我定会,捎上封信儿哪
怎舍得让小妹妹,时常挂心怀
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那十字坡
头上的那个金钗丢了一个
我无心回去把金钗找啊
宁舍得那个金钗,也舍不得情哥哥
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那石头桥
手扶着那个栏杆,眼望水长流
水流千载归大海呀,从小的那个夫妻
恩爱到白头,从小的那个夫妻
恩爱到白头
扩展资料:
《送情郎》这首歌曲是由歌手廖莎?/?叶茅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曲总时长2分41秒,歌曲发行时间是20001年1月1日,歌曲发行之后,便有很多歌迷追捧,歌手也在演唱会上演唱过这首歌曲,歌曲收录在专辑《中国纯美民间小调集9 送情郎》之中,专辑收纳了19首歌曲。
歌曲《送情郎》的其他歌手演唱:
歌手腾格尔演唱的《送情郎》收录在专辑《在银色的月光下》之中,歌曲发行时间是1998年7月1日,
歌手李丹书演唱的《送情郎》收录在专辑《陶笛档案馆 北京曲艺北京味儿 李丹书》之中,专辑发行时间是2017年10月18日。
二人台有什么艺术特点
二人转是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曲艺表演,深受老百姓观众的喜爱。在当今中国喜剧圈里,三分之二的喜剧演员都是二人转出身,即使没在剧场演出过,可是跟二人转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我们熟悉的演员沈腾、马丽、大鹏、王宇等等。还有优秀二人转演员赵本山、魏三和孙小宝等人,这些人是二人转的代表人物,自然也是属于演技派的。
魏三在东北三省是很有名的,他的经典作品有《傻男人与花女人》、《离家的孩子》、《囧人集结号》、《父亲》和《母亲》等作品,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魏三精通二人转又极具表演天赋,把把傻男人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在当时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无数欢笑。如果这都不算演技派,那什么样的才算是演技派呢?
孙小宝的长相自带喜剧效果,他眉毛短、嘴角翘,脖子跟腰一般粗,个头不高,嗓门却极大,这样的反差也让他在二人转中很吃香。他出生于吉林省德惠市,主要作品有《鞭打芦花》《寿昌寻母》等。
因为孙小宝的台缘特别好,其自身的二人转功夫也很厉害,有着他的一门“绝活”。还记得他在《不老的爸爸》里吃西瓜的一段表演,当时他说的段子给当时的哟带来了很多快乐。
二人转是一种表演艺术,很考验演员的演技和对舞台的掌控能力,可以说,二人转可能都是演技派,但是不是每个演技派都可以玩转二人转。
摘要: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二人班。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二人台的发展现状吧!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建国前不久才统称二人台。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
一.历史沿革
关于二人台的形成时间和地点,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光绪年间(1875-1908)于内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带,在蒙汉民歌和曲艺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民间社火中的汉族舞蹈,创造了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说它是由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曲艺打坐腔结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成。之后,由山西逃荒的难民传到内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进一步成长起来。二人台最初只是农民在劳动余暇自我娱乐的一种化装表演形式。清末民初,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开始出现了职业班社,一般每班五至七人,剧目逐渐丰富,表演日益提高,开始由表演唱向代言体民间小戏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在内蒙古与河北张家口地区交界的商都等地也出现了东路二人台的职业班社,有的班子多达十几人。初步有了行当之分,除净、末角外,又发展了其他行当。表演方式已突破了“抹帽戏”形式,由多人饰演不同角色同台演出。同时有少数剧目还加进了武打。音乐、唱腔也有所创新。过去多是专曲专用,一曲到底。后来则根据剧情,配以多种曲调。有的唱腔向板腔体式发展。东路二人台在建国前没有女演员,西路二人台,则早在职业班社出现前,就有土默特在旗老艺人荣双羊和他的儿媳计子玉,岳石匠的女儿梅女子以及丁喜才夫妇同台演出过。直至1946年,计子玉收女徒班玉莲,才成为二人台第一代职业女艺人。
建国后,二人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的河曲、阳高、大同,河北的张北、沽源、尚义、康保以及陕西的榆林、府谷等建立了二人台专业演出团体和培养二人台演员艺术学校。仅内蒙古西部就有专业剧团五个,以演二人台小戏为主的乌兰牧骑二十六个,此外各地还有许多业余剧团。
二.艺术特点
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角色只有一丑一旦,服装也很简陋,道具只有手帕、折扇、霸王鞭。乐器伴奏只有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或梆子)。所唱的多是五更,四季,十二月一类的小曲,如《红云》、《十段锦》、《十对花》等。舞蹈的身段也和秧歌大同小异。多以第三人称进行演唱,情节简单,少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民国以后,随着二人台的向外传播,在演出中,艺人们对二人台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从民歌中汲取素材,并加以改编,如《走西口》原来是以第二人称对唱的形式演出,改编后成为以第一人称进行表演,加进了情节和人物的小戏。随着二人台演出内容的丰富,它的音乐、表演和服饰也有所创新。在音乐唱腔方面,由原来的专曲专用,一曲到底,发展为多曲联用;唱腔也出现了亮调、慢板、流水板、捏字板等简单的板式变化。在表演方面,根据剧目内容的不同,形成了载歌载舞的“火爆曲子”(又称“带鞭戏”)和重唱工、做工的“硬码戏”。二人台的舞蹈程式有“大圆场”、“大半月儿”、“套月儿”、“风旋门”、“里外罗城”、“药葫芦”、“搬门”、“天地牌子”、“大十字”、“蜂儿扑瓜”等。此外,旦角还有一种叫作“打闪”的舞蹈动作,即右脚别于左腿上,两臂画一弧形,身子稍斜下蹲。系在秧歌舞步基础上,吸收戏曲旦角“卧鱼”身段而创造,为其他剧种所罕见。旧时二人台演出有一套习惯,一般先由丑角上场说“呱嘴”(又称说“千克”),“呱嘴”都是第三人称的现成段子,由演唱者自由选取。然后通过问答的方式(称“叫门对子”)把旦角叫上场接演正戏。正戏的表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载歌载舞的表演唱,俗称“火爆曲子”或“带鞭戏”,如《打金钱》等,以抒情性的歌舞取胜。起舞时,折扇二人共同,霸王鞭系丑角专用,有时舞双鞭,分上、中、下三路套数,舞姿犹如蛟龙盘柱,上下翻飞。手绢系旦角专用。建国初期,二人台曾吸收二人转耍手绢的传统技巧,将手绢改为八角型,并发展为各种“出手”。不论哪种歌舞,都由慢转快,形成高潮后嘎然而止。另一种是以唱为主的情节戏,俗称“硬码戏”。其中也有一些采取跳进跳出方式表演,如《走西口》、《下山》、《小放牛》、《打秋千》等。这类戏表演比较接近生活,但也有一些虚拟、夸张的动作。如旦角的摸鬓、走碎步、开门、关门;丑角的出场亮相等。唱词、数板、完场诗、道白中的“串话”,都讲究合辙押韵,因完全用当地方言,故与普通话的声韵不同。分为中东、衣齐、江阳、灰堆、尤求、波梭、川板、言前、姚条、发华、出入(入声字)和小字(小人辰儿、小言前儿)十二道辙。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常用比兴手法,形成的曲调、唱腔、别有风味。在服饰方面,由于艺人经济条件稍有宽裕,添置了一些质地较好的行头。尽管二人台艺术上有了很大发展,但作为一个剧种,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它的艺术表现力。
三.表现形式
1.音乐
二人台的音乐是以当地山曲民歌“社火玩艺”中的的殃歌小调和道情戏中的部分乐曲基础,又吸收了内蒙民间小曲以及陕北民歌中的一些曲调的特征而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人台的音乐分腔和牌曲两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有些经过各种速度的变化处理,已走向板式化。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此外还吸收、借鉴了古牌曲、民间吹奏乐等,使其越来越丰富。演奏和伴奏时,主要有扬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块瓦等乐器。音乐具有优美、清新、秀丽、明朗等特点。
2.表演
二人台分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大类。硬码戏注重唱、念、做,要求表演者有较好的嗓音条件;带鞭戏注重舞蹈表演;对唱由二人交替演唱。
3.唱腔
二人台的唱腔,基本上是专剧专曲,一曲一调。根据剧情变化,演唱时用慢、中、快的三拍式速度。二人台的传统音乐唱腔比较丰富,多数是在一些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最基本的曲调有“爬山调”和“烂席片”,此外,还吸收了其他民歌的曲子和其他剧种的一些曲牌,以丰富其表现力。其音乐形式,基本上属于民歌结构,因而作为戏剧音乐还是很不成熟的。为了演唱方便,表演通常只有两人,即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有时一人可以交替饰演几个角色,俗称“摸帽戏”。随着二人台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有的开始尝试由多个演员表演阵容较大的梆子戏剧目,取得较好的效果。
4.乐器
二人台主乐器有“三大件”——枚、四胡、洋琴。艺人称“枚为骨,四胡为肉,洋琴为衣着,”“三大件”互相配合,互相填补,各抒所长,成为协调,统一丰满华丽的音乐。之外,后来在“三大件”之外还增加了二胡,中胡,琵琶、笙、阮、大提琴、等管弦乐器等,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
5.道具
二人台的服装、化妆仿效晋剧。道具简单,主要有扇子、手绢、霸王鞭等。二人台在表演上既有草原辽阔粗犷的风格,又有北方憨直奔放的品味,深受蒙汉两族人民喜爱。
三.发展现状
二人台流行地多在黄河中游两岸及长城内外的农区,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给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许多曲目、剧目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
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过去的不少剧目内容、曲目、表演艺术已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建设需要,职业二人台剧团面临新老演员交替之际,一种无为困惑的潜在意识影响着二人台。时代要求二人台改革创新与时具进,在新一代的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使二人台这朵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再放异彩。
更多内蒙古相关文化:内蒙古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本文来自作者[烟轩琴台]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wzszyy.cn/zlan/202508-2181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烟轩琴台”
本文概览:歌名:送情郎歌手:廖莎?/?叶茅作词:东北民歌作曲:廖莎?/?叶茅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那大门外手拉着那个手儿,问郎你多咱回来回不回来我定会,捎上封信儿哪怎舍得让小妹妹,时常挂心...
文章不错《求音乐:二人转小妹妹送情郎歌词》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