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生于1506年,其时34岁),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他自己于七年后对这次略带传奇色彩的悟道叙述说: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孔子四十不惑,佛祖35岁菩提树下顿悟,王阳明35岁龙场悟道。没有20年左右的追寻与追求,没有20年左右的阅历与坎坷,人是谈不上悟道的。40岁之后要么心明眼亮,一齐通透;要么心黯神失,浑噩而终。
释义: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作者:王阳明
创作年代:明
出处:《王阳明全集》
原文: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翻译:忽然在半夜突然顿悟格物致知的要旨,朦朦胧胧中好像有人在说话,情不自禁欢呼跳跃起来,身边的奴仆都十分惊讶。这时才明白圣人的道义,就是良知,自己心中有支撑自己的理义,就不外求于他人。
王阳明思想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本文来自作者[扫叶僧]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wzszyy.cn/zlan/202508-2006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扫叶僧”
本文概览: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生于1506年,其时34岁),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
文章不错《龙场悟道》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