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子,春秋时卫国卫灵公夫人,原为宋国公主;比卫灵公小三十多岁,美貌动于天下;与卫灵公男宠公子朝相恋,后随公子朝出走晋国。
生平简介
南子,史学界对她这个人的评价比较干脆,“美而*”。虽美但作风不大好,不仅红杏出墙,还喜欢弄权。
《论语·雍也》里有段有趣的记载: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音yuè,同“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后人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一种是,孔子与南子会面,子路知道后很不高兴。孔子以为子路怀疑自己和南子有不可见人的勾当,立即予以澄清,发誓如果与南子发生过什么,天打五雷轰!另外一种是,孔子觉得子路对南子的认识是错误的,如果南子真是外面传的那种人,天也会讨厌她。
子见南子图:
相关资料
史料上能找到的关于南子的记载并不多,仅有《论语?雍也》、《左传?定公十四年》、《史记?孔子世家》和《盐铁论?论儒》等文献都记载有“子见南子”一事。
《走私的后妃?南子的绯闻》(作者:周游):
南子何许人也?孔子为什么要见南子?“子见南子”是为谈礼论道吗?南子来自宋国宗室的美人,是卫灵公夫人。待字闺中,南子就已和公子朝私通。公子朝是一个非常俊美的男子。两美相爱,胜过夫妻。可惜,弱小的宋国迫于卫国强大的的压力,竟把南子嫁给老态龙钟的卫灵公。尽管卫灵公无精打采南子,但对一个名叫弥子瑕美男子竟然兴高采烈。有一次吃桃子,弥子瑕竟然把剩下的一半送进卫灵公的嘴里,卫灵公居然笑而纳之,而且赞不绝口:“子瑕爱我爱得太厉害了!一个甜美的桃子都舍不得一个人吃,还分一半给我。”文武大臣无不掩嘴偷笑。由此,“食桃”一词成为男子同性恋的代名词。据《盐铁论?论儒》记载:“子瑕,佞臣也,夫子因之,非正也。” 何谓“因”也?孙辈和祖辈妻妾性交为因。仗着卫灵公和南子的宠爱,弥子瑕胡作非为。尽管已有卫灵公和弥子瑕祖孙两代来嬲,南子仍不满足,经常红杏出墙,甚至借故回宋国和公子朝幽会。卫灵公非常怜香惜玉而且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特为南子另建宫殿,大开方便之门,甚至经常邀请公子朝来作国事访问。不久,南子生产一个儿子,名叫蒯瞆。至于蒯瞆是不是卫灵公的儿子,恐怕只有南子知道。不过,蒯瞆成年后就被立为世子。据《左传?定公十四年》记载:“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会于洮。大(太)子蒯聩献盂于齐,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歌词大意是:已经满足了你们的母猪,为什么还不归还我们漂亮的种猪?蒯瞆痛恨此事,就派家臣戏阳速趁着朝见的机会刺杀母亲南子,企图平消丑闻。南子觉察了这事,就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竟把蒯瞆驱逐出境。
“孔子适卫,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盐铁论?论儒》)检阅《史记?孔子世家》,我们发觉南子之所以要会见孔子可能因其形象高大——“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对于南子的盛情邀请,孔子曾经畏葸不前。会见南子,等于置身瓜田李下。他怕南子下套,他怕自己禁不住诱惑,更怕卫灵公龙颜大怒,总而言之,生怕丢了饭碗和性命。于是,“孔子辞谢”。南子自然很不甘心:我是美女我怕谁?!哪个男人不想欣赏我这漂亮的脸蛋?!哪个男人不想入侵我这美妙的身子?!我要哪个男人,哪个不是趋之若骛?!你老二是不给我面子,还是怕我老公吃醋?!你不是想当官吗?!你不想走后门吗?!只要你老二好好地给我干,我就给你一官半职。于是,南子派人转告孔子:“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愿)见。”作为一国之母,南子以其美丽和权势在卫国没有她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没有她想得到而得不到的东西。孔子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不得已而见之”。
南子是个敢爱敢恨的贵妇,完全可以开门见山,但是会见孔子却很讲究情调。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南子若隐若现地坐在絺帷中。孔子不见庐山真面目,屈膝跪下行礼,但闻玉环璧佩璆然声响,像是南子正在里面欠身还礼,俯仰之间,弄得叮叮当当……遗憾的是,史太公司马迁走笔至此戛然而止。下面的发展,自然是少儿不宜观看的场景。考虑到精神文明建设,考虑到“为尊者讳”,司马迁就此打住了。如此一来,“子见南子”就该成为弘扬孔子坐怀不乱的经典,可是史学家的天职让司马迁欲罢不能,虽然略去“子见南子”的高潮,又以春秋笔法披露了两个意味深长的细节。尽管“子见南子”的谈话内容及其行为不得而知,但孔子却是垂头丧气从南子的房间出来的。然而,孔子在事后几番表态却让这段绯闻多少有点拨云见雾。
“男女不交,孔子见南子,非礼也。礼义由孔氏出,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盐铁论?论儒》)听到“子见南子”的绯闻,孔子门生无不大惊失色,其中一贯耿直的子路指责孔子:“老师常给弟子讲礼仪廉耻,自己为什么偷偷地去会南子?”听到弟子的质问,面对众多弟子,孔子不顾师道尊严,慌不择言:“如果我和南子那样,天厌之,天厌之!”(参见《论语?雍也》值得注意的,孔子连说两个“天厌之”,这就泄露春光了。倘若孔子问心无愧,就应该说:“如果我和南子那个,天打五雷轰!”然而,司马迁暗示我们孔子不敢用生命来赌咒发誓,只用那不疼不痒的“天厌之”敷衍了事。由此,我们终可窥破一点密密铁幕下的历史真相:孔子做了,孔子心虚了。
好色之心,人皆有之。人生在世就这么回事,何不不潇洒走一回?做就做了,爱就爱了,你要辩解什么?如此虚伪,你还是男人吗!当然,孔子不是男人,而是圣人。我很赞同柏杨的观点:“我们毫不反对圣人谈恋爱,不过照有些人看法,圣人都是一块木头,没有爱,亦没有欲焉。幸亏孔丘先生有后代,否则准有人一口咬定他因过度地正人君子,连性都付阙如。”(《君子和小人》)
其实,“子见南子”的时候,孔子已经年近花甲,不比卫灵公坚强到哪里去,也没多少精力抖擞了,根本满足不了正值狼虎之年的南子。明明是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孔子却说:“君子好色而不*。” 本来,南子是想只要孔子“好好干”,就给他一顶乌纱帽,再给卫灵公戴上一顶绿帽子。不料,面对玉体横陈的南子,孔子刚刚进入角色,很快就崩溃得一塌糊涂。面对孔子老二抬不起头的尴尬,南子自然气得跺脚:“老二,你没有用!”孔子恼羞成怒:“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论语?阳货》)南子定然反唇相讥:“老二你妈是不是女人?!”于是,南子一甩袖子,就把外强中干的孔子扫地出门了。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也有记载:“颜刻,字子骄,少孔子五十岁。孔子适卫,子骄为仆。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而令宦者雍梁参乘,使孔子为次,游过市。孔子耻之。颜刻曰:‘夫子何耻之?’孔子曰:‘《诗》云:觏尔新婚,以慰我心。’乃叹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孔子:人家夫妇亲亲热热地同乘一车就是好色?你老二凭什么吃醋?你老二不是最讲礼吗?国王和夫人乘第一辆车子,臣子乘第二辆车,这有什么过错?莫非让你老二和卫灵公同乘第一辆车才叫明君?莫非让你老二和南子同乘第二辆车才是“礼贤下士”?
我看孔子之所以离开卫国,大抵有两个可能:一个可能是,孔子陪同卫灵公夫妇出行,南子嘲笑孔子无能。于是,孔子酸溜溜地丢下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走开了。另个可能是,卫灵公和南子同乘一辆车子出门,孔子乘另一辆车子作陪。走过街市的时候,听到有人唱起歌来:“同车者色耶?从车者德耶?”(参见《东周列国志》)于是,孔子灰溜溜地丢下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走开了。人言可畏,孔子无地自容,只好逃之夭夭。
孔子和南子见面发生了什么?南子为何而死?
颜回好学阅读答案
阅读: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阅读训练: 1.解释词语(1)蚤(2)恸(3)益 2.翻译 (1)弟子孰为好学? (2)不迁怒,不贰过。 3.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 2.(1)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 (2)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3.颜回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译文①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白了,很早就去世了。②孔子哭得极度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③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④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错误。他不幸去世了,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编辑本段注释回⑴年二十九,发尽⑵白,蚤⑶死。孔子哭之恸⑷,曰:“自⑸吾有回,门人益亲⑹。”鲁哀公⑺问:“弟子孰⑻为⑼好⑽学?”孔子对⑾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⑿,不贰过⒀。不幸短命死矣,今⒂也则亡⒃。” ⑴回:颜回,又称颜渊,孔子弟子。⑵尽:全部。⑶蚤:通假字,通“早”。⑷恸(tòng):哀痛之至。⑸自:自从。⑹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益:(副词)更;更加。⑺鲁哀公:鲁国国君。⑻孰:谁。⑼为:最。⑽好:喜好爱好(组词法)。⑾对:回答。⑿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转移。⒀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贰:重复。过:错误。⒁短命死矣:命短死了。⒂今:现在。⒃亡:通假字,通“无”,没有。
文言文颜回好学阅读题答案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1)“不迁怒,不贰过。” (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答:最佳答案 1.蚤同早亡通无 2.[孔子](因为)[颜回的死][悲痛得][哭泣] [学生][更加][亲近](我) [学生中][谁][称得上][好学] [不会]犯同样的过错 3.(1)不将脾气发到其他人身上,不犯同样的过错(2)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这样好学的人了。 4.不迁怒不贰过(直接)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颜回好学阅读?
回年二十九 ,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去世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更加亲近我。”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1)不迁怒:不转移怒气。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过”是过错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29岁。
(4)亡:通“无”,没有。
(5)蚤:同“早”。
(6)回:颜回,又称颜渊。
(7)恸(tòng):极度悲伤,十分痛苦。
(8)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
(9)迁:转移。
(10)贰:重复。
(11)益:更加.
(12)孰:谁,哪个人或哪些人。
(13)过:过错。
(14)尽:都,全。
(15)鲁哀公:鲁国国君
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諡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孔子 英文:Confucius, Confucious; 拼音: Kǒng z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储存下来的典籍中。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1]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2]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
孔子的智慧。
感悟、阅读训练
我们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能发泄到别人身上,这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而知错就改,不重复犯错,也是有很高修养的,能够做到这两点,也像是颜回那样的贤人了。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不迁怒,不贰过。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迁怒,不贰过。”
(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5.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答:
最佳答案
1.蚤同早 亡通无
2.[孔子](因为)[颜回的死][悲痛得][哭泣]
[学生][更加][亲近](我)
[学生中][谁][称得上][好学]
[不会]犯同样的过错
3.(1)不将脾气发到其他人身上,不犯同样的过错
(2)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这样好学的人了。
4.不迁怒不贰过(直接)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5.颜回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颜回井亭新记阅读答案,拜托,急!4
5.
第三段写道:
“颜回总有一种什么东西,
长
久起一种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恐怕不单单由
于他家贫仍然不倦追求学问。
”
请结合下文,
具体
说明还有什么
原因
?(
4
分)
主要是
因为
他虚怀若谷,全力投入,坚忍不
拔,毫不被富贵权位享受所诱惑的特异的意志和
操守。
主要是
因为
特异的意志和操守:虚怀若谷,
全力投入,坚忍不拔,毫不被富贵权位享受所诱
惑。
6.
第四段中引用柏杨先生的话的
用意
是什
么?
用意是
(
1
)
表明(引出)
自己的观点,即柏
杨先生指责颜回有失公允。
对比突出
自己观点的
正确性。②
说明
颜回不属于柏杨先生所说的“丑
陋”的中国人之列。
7.
请说说第五段画线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
3
分)
意思是研究精神领域和研究物质世界同样重
要。
(或研究人文学问与研究科学技术一样值得肯
定。
8.
文章多次写“巷陋、井陋、亭陋”有什么
作用?(
4
分)
①
反复强调
在于表现颜回物质条件的差。②
以此来和他精神生活的丰富
作对比
。③
强化主题
以此告诫人们,人的灵魂决不能甘于其陋。
5
9.
作者引用鲁迅先生的话的用意是什么?
①
说明
自己与鲁迅的观点相同,以此来增强
说服力。②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
表明
颜回是
中国的脊梁,是美好的中国人。
10.
第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是①
总结
前五段的内容,
说明
颜回生活
的物质条件的确差。
②
揭示主题:
只有不厌其陋,
不惧其陋,以坚韧的精神去进取的人,才有资格
称得上是人群的楷模。
11.
作者在第八段写颜回第
75
代孙子的事,
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不可以删除。
①写颜回的第
75
代子孙是为了
和颜回
作对比
。即颜回虚怀若谷,这位子孙却大
言不惭。作者以此
突出
颜回的谦虚。②
从另一方
面表现主题,
即作为颜回的子孙应该继承他谦虚
的品质,不应该自夸自大。灵魂不该“陋”
。③此
段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2.
第九段作者为什么说颜回听到他的孙子
在发如此议论,
“恐怕跑到陋巷井跳下去,
再死一
回”?
因为颜回的品性的谦虚的,可他的子孙却一
点也不谦虚,假如颜回还活着,知道自己有如此
傲慢无礼的子孙,非气得跳井而死不可。
6
13.
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①照应第七段的内容。②卒章显志。物质的
陋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灵魂不要安其陋。③并
以此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使人相信,增加了文章
的说服力。
④借给陋井亭拍照片告诫、
警示读者,
灵魂不能甘于其陋。
14.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怎样组织材料
的?
本文的线索是
“陋”
。
用陋巷井的故事,
我小
时对颜回的印象不深,柏杨对颜回的批评,颜回
的个性,颜回子孙的自我夸耀等材料进行组材,
材料松散,但神却不散,作者用“陋”把所有的
材料组织起来,写物质的陋来表现精神的不陋。
15.
从全文来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
参考答案
对比和反衬)
。
①以颜回物质条件的
陋来与他精神的不陋对比,以此突出他精神上的
不陋。②把颜回的子孙与颜回进行对比,以此突
出他精神上的不陋。③把对公治长、闵子骞的印
象深与对颜回印象不深进行对比,突出对颜回印
象不深。
④把柏杨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
以此表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祖茔好学 阅读答案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 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当时中书博士的张天龙在讲解《尚书》,选祖莹为主讲。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书不觉疲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催促著讲课十分急切,他于是就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就去听课了。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讲完,孝怡对他感到惊异,向博士说这件事,全部的学生都很惊异。后高祖听说这件事,召他入宫,让他背诵五经的章句,并且陈述大概意思,皇帝称赞并赏赐了他。 他凭借著自己的才能任职作为太学学士。
任末好学阅读答案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
②题:
③易:
④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B:以记其事(书上的)
C:更以静衣易之(指任末)
D:虽死犹存(还,仍然)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并用“/”划出第②句的朗读节奏。
①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译为:_______________
②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译为: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具体表现了任末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5.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
①背著 ②写 ③更换 ④去世,死
C
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
②遇到没有月亮的夜晚,就点燃剖扎好的麻蒿条子来照明。
在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勤奋学习
行尸走肉。常用来比喻不学无术,无所作为,稀里糊涂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人。
关于孔子的一个问题。
对孔子行跪拜之礼,南子是被庄公杀死的。
孔子见南子的时候,南子对他恭敬万分。历史的记载,男女相见,中间挂一幅珠帘,南子穿了国家的大礼服,在帘子里面向孔子跪拜,非常尊敬孔子,这也是事实。
卫庄公元年(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太子蒯聩联合浑良夫准备夺取卫国国君之位,太子蒯聩之子卫出公逃奔齐国,卫庄公复位。 次年(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卫庄公正式进入卫国。卫庄公继位后,杀死南子和浑良夫。
扩展资料:
南子是当时上流社会腐朽糜烂生活的最佳代表。她原本是一个小国也就是宋国皇室的贵族,与自己堂兄朝暗通款曲。后来南子嫁给了卫灵公,但她并没有结束她与堂兄朝情人的关系。
卫灵公觉得一对一的性生活不过瘾,便特意把南子的情人朝请到宫中来,玩二对一。南子看卫灵公如此超然大度,也主动和卫灵公的属下大臣弥子瑕勾搭成奸。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沉迷于*乱的女人,听说具有圣人之称的孔子来到卫国,便派人把孔子召进了宫中。
时年五十六岁的孔子此时已经把"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的著名理论抛到九霄云外,喜滋滋地走进了卫国的皇宫,大礼叩拜,希望一睹南子的芳容。但使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只隔着竹帘和南子说了几句话,听到了几声南子头上珠环翠绕的首饰叮叮当当的响声,结果连个面儿都没见着。
当孔子满怀失望地回到住地时,早已等得不耐烦的徒弟子路立马拍案而起,话中带刺地说,老师,您怎么去见那个女人呢?您平时不是告诉我们女人与小人一样吗?何况这个女人的臭名昭著?您怎么自己就不洁身自好呢?这不是坦坦荡荡的君子行为。
突然被自己的弟子这么一责问,孔子吓了一跳,本能地脱口而出,举起双手,赌咒发誓说,要是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天打雷劈!
难怪孔子后来说,食色性也(男人好色是本性)。细品一下便知其中奥妙。
百度百科-子见南子
百度百科-南子
人民网-揭秘:“子见南子”——孔子与南子的风流事
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原属殷商一族,先世是宋国的大臣,后迁于鲁。孔子出生时家境虽已中落,但在早年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六艺。三十多岁,已经以博学知名于世,开始收徒传道讲学,门下弟子达三千之众,其中得其神髓者有七十二人。年过五十以后,曾被鲁国委以司寇要职,主管司法工作,后因政见不同,弃官离开鲁国,周游讲学。经过大约十四年的游学生涯之后返回鲁国,将余生精力贯注于文化教育事业。他一边继续讲学一边对《诗》、《书》、《礼》、《乐》、《易》进行删订,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晚年的孔子受到较高规格的礼遇,但生活上迭遭不幸, 独子孔狸,得意门生 颜渊、子路早逝。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于家中。 孔子去世后,他的思想在弟子们的传播下迅速发展,孔子的地位日益升高,汉初开始被尊为有王之道,无王之爵的“素王”。自公元元年被汉平帝追谥为“褒成宣尼公”之后,孔子的封号不断增加,如“文圣尼父”、“先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万世师表”等等。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哲学、政治学、社会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中化民族文化精神的构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的学说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和封建教条,而是一门高超的处世艺术,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立德、立言、自知、知人,成就人生大业的不二法门。孔子主张人们要顺天应人,建立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学行并重, 以君子之风去处世,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优良的人格形象在社会上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神圣的殿堂,聆听圣人的福音,让圣人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人生的真谛。 第一章 学而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释义: 《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既是整部论语的总纲,也是圣学仁道的纲领。这一句对阅读和理解《论语》的微言大意,准确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十分重要。我们中国的文字在古代内涵非常丰富,往往一个字就包含了一个思想,一个观念,不象现在的语汇这样浅显苍白。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两个概念,是分开来讲的。学有读书学习的意思,但在《论语》中“学”不仅仅是现在所谓爬桌子啃书本意义上的读书学习,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立德,堂堂正正做人的学问。“习”也并不是让学生没完没了地复习功课,而是实习、见习、实践的意思。开篇的这句话是圣人告诉学生们,一个人立身于天地之间,如何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件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如何做人是人生的一个大问题,这门学问需要在作人,做事上,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思考、印证,当有所收获、有所领悟的时候,那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朋”也不是现代意义上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远”不仅有远方的意思,而且包含着 人与人在思想 、观念 、情趣 、志向等心灵上无法丈量的距离。钟子期和于伯牙的故事可以说是对这段话最好的注解。“高山流水”人生得一知己当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人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是指内心的怨愤,心理不平衡。一个有真学问而且彻悟了人生真谛的人,也许不会被世俗社会所理解,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内心里如春风吹拂,不会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君子的修养。 (原文)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释义:这章的关键是孝 、悌这两个字。“孝”是“父慈子孝”之孝 ,就是说父母对子女付出慈爱 ,子女回过头来孝敬父母 。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对哥哥恭敬,孝和悌是相对的,是父子、兄弟之间感情的双向交流。后世有一种说法叫“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其实这是迟至宋代才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与真正的孔孟之道已相去甚远,圣人自己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为人父母者既不是圣人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没有不是?在先秦典籍《易经》中便有“干父之蛊、干母之蛊”的卦辞,是说做父母的虽然一时糊涂做了错事,但做子女的要以极大的爱心,站在子女的立场上去体谅他们,所以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有了不对的地方要去劝谏,如果执意不听,那也就算了,但仍然要对他们尊敬如常,不心生怨恨,这是为人子的本分。 孔子所谓“父父、子子”是告诉人们,做父母的要有做父母的样子,做子女的要有做子女的准则。做父母的要对子女付出做父母的爱心,尽到一个做父母的责任,做子女的回报父母要有做子女的诚意,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必然的因果。如果身为父母不成其为父母,或者做父母的不尽慈爱之责,只是单方面地要求子女尽孝,这是违反情理的。“孝”、“悌”是父母、子女、兄弟之间真情的表现,是爱的延续和反馈。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一个人具有孝 、悌的真情至性 ,就不会犯上,既然不会犯上,那么就不会做出作乱的事。因为这种人做事有分寸有原则,他们会从根本上通过孝、悌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内在的品格修养,于是他们的为人处事之道也就自然产生了。就此而言孝、悌不就是做人的根本吗?。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释义 :巧言 ,就是语言上的矫饰伪诈,能说会道 ,吹牛拍马,阿谀奉承。有些人说话很漂亮,冠冕堂皇,满口仁义道德,态度上表现的很真诚。但是要注意,这种言过其实的表演不是他本来的面目,这种人内心真正仁义的成分不多。“令色”是指表面态度很诚恳的样子。巧言令色的人有时候确实能得到人们一时的赞许,但决不可能长久地蒙骗世人,当人们一旦看清他的真面目的时候,他得到的只有世人的鄙视和唾弃。所以只有真诚才是一个人长久的立身处世之道。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释义: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少孔子四十六岁,不爱说话,样子有点拙,但很有智慧。他继承了孔子的事业,被后世尊为宗圣,孔子的孙子子思是他的学生,被后世尊为述圣。曾子说,我在向老师学习做人的学问上只把握了一个简单的原则,那就是每天要从三个方面反省检点自己的行为。第一,“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答应了别人的事,自己是不是尽心尽力去办了。“忠”在古代指对任何一件事都尽力地去做。第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和朋友相处是不是有失信的地方。第三, “传不习乎”,老师教给我作人做事的道理,我是不是真正在生活实践中身体力行了。在社会处于剧烈变化,人们的人生信仰发生危机的时候,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人格操守,圣人告诉我们的自省之法毫无疑问是行之有效的良策。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释义:“道”是治理领导的意思。“国”字在过去指一个地方的政治单位,现在我们讲的国家,在过去叫“天下”。“乘”在古代是以战车、壮丁、田赋合在一起计算的,指一个地方政治单位的综合实力。一乘战车有四匹马,车上有三名甲士,七十二名步兵,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千乘之国是当时一个中等实力的诸候国。 这是对身居要职手握重权者而言的。作为一个管理千乘之国的***,要有敬业精神,在其位谋其政,对国计民生的事要认真负责,对社会,对人民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在工作作风上要“节用而爱人”,不奢华,不铺张,本着节俭的原则爱护属下、体谅百姓,减轻人民负担。需要征调百姓做公益劳动的时候注意要“使民以时”,把握好时间,尽量避开农忙季节,不搞天怒人怨,劳民伤财的事。这样的***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才能 把自己领导的国家治理的繁荣昌盛。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作为一个人,一个为人子弟者,要做到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边对朋友,对同学,对一般人都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友爱。而且“谨而言”,作人谨慎,不乱吹牛说大话,在社会上和人打交道言而有信。同时又“泛爱众”,对整个社会有博大的胸怀和爱心。喜欢和有学问、德行修养好的仁人君子亲近来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都做到以后,如果还有精力,就去探讨历史文化和作人做事上的学问。在《论语》中“文”并不是单纯指我们现在所谓的文学或语文知识,而是指为人处世的艺术修养,当然也包括文学、艺术的陶冶。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释义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比孔子少四十四岁 ,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他继承老师的思想从事社会教育工作,战国初期在河西讲学,当时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这一段是子夏说的话。“贤贤易色”的第一个贤字是动词,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有学问修养的人。“色” 指态度、神色、表情。“贤贤易色”是说我们对有学问和德行修养好的人不仅从内心里,而且在态度上要肃然起敬,表现出对贤者应有的尊重。孝顺父母重要的是要做到尽心尽力,并不一定每件事都要和别人攀比,如果事事和别人家比,那么穷人家便会无孝子了。“事君能致其身”的“君”在古代是对有学问,道德修养好的人的尊称。“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当一个君子选定了自己所尊敬的人,那么追随他,为他做事的时候就要全心全意,全身心地投入。同时,在社会上与朋友相处要言而有信。子夏认为“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以上这几条一个人如果在为人处世中都能做到,尽管他没有读过多少书,没文凭,没学历,但是这个人在做人上其实是有真学问。在这里子夏明确地告诉我们,“学”就是踏踏实实做人的学问,是人生的修养,是处世的艺术,不是进了个什么学校拿了个什么文凭那么简单的事。社会上有一种人文凭证书拿了一大堆,专业知识也不错,但是为人不真诚,做人没有信用,在做人的问题上乱七八糟,毫无章法。我们说这种人有知识但没学问。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否则勿惮改。 释义:过去把这一章的“重”注解为庄重,就是把脸搭拉下来,做出威严的样子,因为不这样学问就不稳固。把“无友不如已者”注解为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这样理解现在看来有些牵强。在这里“重”可以理解为自重的意思,孔子告诉弟子们, 做人要自尊自重 。一个人如果飞扬浮躁,不自尊自重,自己不把自己当东西,就会毫无威信可言。不管你有多少知识、多大的能耐,在社会上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一切所学将会付之流水。“无友不如已者”是说做人不要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不仅要自重而且要尊重别人,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如果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勇于面对,不要怕改正,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释义:这一句过去是这样解释的:对死去的先人要怀念他,如果大家都孝顺父母,社会风气就趋于厚道了。就孝道而言,这样讲不能说不对,但也可以这样认为“慎”就是慎重,“终”就是结果 ,“远”就是远因。用现在的话说,一个人做事,一定要慎重地考虑它的前因后果,做事的动机和方法一定要正,不搞歪门邪道。要想有个好结果,就要有个好开始,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作人做事就会考虑前因后果,就不会乱来,这样的话,社会风气自然就会厚道严谨、纯朴良善了。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释义 :这一 篇是孔子 两个学生私下里的对话 。子禽名亢,字子元,少孔子四十岁。子贡是孔子学生中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各方面都很杰出的人才。有一天子禽问子贡,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地方,必定要了解那里的社会政治状况,他是想在那里求官做,还是要给他们点什么?子贡没有正面回答子禽的问题,而是对他说,我们的老师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我们的老师不象一般人,遇到出头露脸有好处的事就抢着干,而是谦让给别人,实在推不掉才勉强自己做,如果你认为老师是为了求官,恐怕和别人的做法也不一样吧! 温是温和、平和。良是善良有道德。恭是恭敬严肃。俭是节俭,不张扬奢华。让是谦让。五个字概括了孔子的风度,性格,修养和作为圣人的风范。所以子贡对子禽说,你问老师究竟为什么,就要知道老师的为人,如果你认为老师在政治上有什么理想和追求,那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实际上子贡非常了解自己的老师,他知道老师的理想是使动荡的社会恢复到文明道德,祥和安定的秩序中,这一点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释义:“父在观其志”的志 ,在古文里解释为意志,它包括思想、态度。为人子者,当父母在世的时候,做子女的在他们面前要言行一致,有正确的做人原则和高尚的志向。父母死后,在没有父母管束的情况下,仍然能一如既往,三年不改初衷,这个人可以说就是一个孝子了。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释义: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礼义之邦,有道是“有礼走偏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礼”是一种仪范,是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秩序和行为规范,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的起居往来言行举止都有一个规矩。那么礼是干什么的?讲礼什么好处?有子告诉我们,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协调和维持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衡。上下左右,亲友邻居,人与人之间言语谦和,举止得体。互相之间相处都彬彬有礼,那是一个人素质和教养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所以说要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礼仪文化的倡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里“先王”不是特指某个皇帝,而是指中华文明的历史源头,也可以理解为前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先人留下来的“礼”是尽善尽美的,无论家事国事只要照“礼”的精神去处理,做事以礼义为先,做人就不会出问题。但是圣人提醒人们,“有所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虽然说“礼之用和为贵”,但是做啥事都有要有一个尺度,不能过了头,讲礼也要有所节制,“知和而和”需要调整就去调整,但做过了头就不好了。“礼之失也烦”尽管说礼多人不怪,但过了分就会流于虚伪烦琐,让人讨厌。现在的日本国仍然保持着见面鞠躬的礼节,“初次见面,请多关照”然后互相鞠躬表示礼貌尊重,非常文明,但是如果过了头,说一句话弯一次腰,那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所以圣人提醒大家,讲礼仪是对的,但也要有个分寸,不能过了头。讲礼最重要的是把握它的精神实质。不是为了礼的表面形式,如果违背了礼的精神实质,就会流于虚伪、诌媚、烦琐,那是不可以的。 (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释义:中国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那么信有什么好处?有子告诉我们,“信近于义”。义就是的侠义,路见不平,拨刀相助,为朋友两胁插刀。讲信用的人一诺千金,掷地有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对人、对事从内心里严肃恭敬认真庄重,就基本符合了礼的精神,以这样的人格修养去处世就可以避免无谓的耻辱。“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就是事情的起因、动机。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首先顾及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已及人,象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这不能说是自私,因为这个人不是一个六亲不认的人,这种人有感情重亲情,善良有同情心,一般来说做事会关照前后左右 。有子认为,这样的人是可以尊敬效法的。 (原文) 子曰 :君子食无求 ,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释义:圣人认为,真正的君子并不追求生活的奢侈,吃饭的主要目的是吃饱。住的地方不追求豪华气派,只要差不多能安身就可以,不贪求过分的安逸和享受。但是他们处理问题敏捷果断,绝不不拖拖拉拉,敷衍了事,而且“慎于言”,不乱说话,不信口开河。“就有道而正焉”,潜心学习作人、做事的道理,端正自己的品质修养,这就是君子做人的态度。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释义:这一段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有一天,子贡问孔子,如果一个人虽然处于贫困之中,但是不低三下四,不去谄媚于人;发了财,有了钱,得意了,也对人不骄横,这样做你认为怎样?孔子对子贡说,这样做当然好,但“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你是个穷光蛋,没有社会地位,但不向有钱有势的人低头谄媚,很难能可贵,但是你心里很落寞,不舒服,这说明你的修养还不到家。你有钱,富贵了,对人不翻白眼,不骄人,在心里仍然有优越感,觉得自己高人一头,事实上,修养还是不到家。如果身处贫困之中,能安之若素,泰然处之;虽然富有,却能够在如何做人的大学问上不断追求,在为人处事上处处礼貌合度,那才是做人的高明境界。子贡领悟了老师的意思。他说,我明白了,《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看来做人和做玉器是同样的道理,需要不断完善才能成器。孔子很高兴子贡领会了自己的意思,告诉他,你懂了这个道理,现在可以开始研究《诗经》了,因为你能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我给了你一个提示,自己就推敲出了别的道理。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释义:这一段是全篇的归结,也是中心之所在,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 ,最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与开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首尾呼应。作为君子,决不会怨天尤人,不会对别人的不了解,对社会的不接纳而愤愤不平。他最担心的是怕自己坐井观天,对周围的人和事,对整个社会不了解,成为一个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庸人
本文来自作者[剪灯语]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wzszyy.cn/zlan/202508-1857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剪灯语”
本文概览:南子,春秋时卫国卫灵公夫人,原为宋国公主;比卫灵公小三十多岁,美貌动于天下;与卫灵公男宠公子朝相恋,后随公子朝出走晋国。生平简介南子,史学界对她这个人的评价比较干脆,“美而*”...
文章不错《南子和孔子是仕么关系?_1》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