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不发明四轮车

一、远古时中西都是两轮车

中西方的马车都是从战车发源的,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大致相当于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那时都采用车战,车战对舒适度要求不高,关键要转向灵活,所以都是两轮车。

后来马车逐渐用于运输,显然四轮车更平稳更舒适,而两轮车容易前后晃翘。中西方因不同的条件就逐渐产生了差距

二、中西方路况不同

欧洲基本是大平原,更利于四轮车行驶。而中国多山多丘陵,平原少,路况不如西方,曲折狭窄,崎岖不平,两轮车转向比较灵活,适应这种路况。

三十二抬大轿等于房车

西方是商业社会,从古代对人权和平等的要求就比较高,再加上劳动力少,绝对不会产生这种滥用人力的奢侈发明。

再者,中国古代似乎对效率要求并不高,只要舒服就好。轿子虽慢,但确实平稳可靠,从南方到北方走两三个月关系不大。西方商业社会历来讲究效率,肯定更看重马车的速度。他们身强体壮,有点儿颠簸不在乎。

四、四轮车技术难点

中国对四轮车需求不强,环境、条件也不优越,所以缺乏发明热情。

那么四轮的难点在哪儿呢?就在于转向。两轮车只有一个轴,只要两轮转速不同就能顺利转过来。而四轮车有两个轴,如果把这两个轴都固定在车体上,成为一个整体,就限制了它的转向。即使靠马匹生拉硬拽,也得需要很大的转弯半径。要想实现真正的转弯,必须要有一对独立的导向轮,所以不能把前轴跟车体绑定,得另外有个立轴连接车体和前轴,让前轴能相对于车体转动。这就是所谓“转向架”。

三、中国马少人多

中国是典型农耕社会,所以马对中国人来说是奢侈品,马车除了用于战车和王公贵族外,广大平民一般用不起。而欧洲人起源于游牧民族,自然条件比较好,马也比较多,因此马车比较普及。为了舒适和平稳,也就有了较强的发明四轮车的需求。

中国马车并不普及,为了舒适,另辟蹊径发明了轿子。它的基础在于中国的专制社会和人口众多,中国农民最为低贱,吃苦耐劳,奴性强,劳动力极便宜。上层往往以“几抬大轿”做为权力等级的标志,比如皇帝十六抬,高官八抬,小官四抬,平民二抬,等等。明代宰相张居正坐一种三十二抬大轿,比皇帝大轿还多一倍,简直等于现在的房车,有办公室、卧室、卫生间,吃喝拉撒睡都能在里面解决。

四轮马车必须有独立的转向结构

这个技术关键现在看起来不难,但在古代实现起来还是有难度的,首先要能想到这个创意,其次,对材料的强度和加工工艺要求也比较高,只用木结构是吃不住劲儿的,在关键部位必须要有铁件。中国当时只在战争技术中肯花大力气搞铁结构,民用技术就不会下那个功夫了。

总之,中国因为缺乏需求的动力,所以没能发明出四轮马车。

中国古代不是没有马车转向器,只是马车转向器使用的地域范围较小,因为历史环境的影响,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在宋朝的时候,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个马车转向器的记载,之所以没能够对得到推广,在我看来有几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就是当时中国的马车普遍都是两轮的马车,变成马车,在古代一般都只有富家子弟才能够使用,除此之外还运用在军队里面或者一些达官显贵之中。这首先就让马车的使用范围变得非常的狭小。第二就是因为是两轮的马车,所以说导致了马车他的是使用起来是非常的灵活,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因此对这个转上去的需求也就不再那么大了。

第三就是古代经济比较落后,生产能力有比较低的影响,古代不比当今社会古代的道路它是非常的崎岖的,就算是都城的道路,它也不比当今社会的马路,而马车转换器它一般都是安装在4个轮子的马车上面的,但是四轮马车它对路的平整要求非常高,他必须要有道路平整,没有任何的崎岖和凹凸的地方,因此在当时的我国丘陵山地非常的多,也就不再采用4轮马车,而是两轮马车,这也因此让马车转换器没有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不是没有马车转换器,而是因为受地形以及历史经济状况的影响,导致了并没有大规模的采用这种马车转换器,因为这种马车转换器并没有给我国的古代马车带来太大的便利,相反成为了一种若有若无的累赘。

本文来自作者[苍逆独尊]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wzszyy.cn/zhishi/202508-21936.html

(6)
苍逆独尊的头像苍逆独尊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苍逆独尊的头像
    苍逆独尊 2025年08月11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苍逆独尊”

  • 苍逆独尊
    苍逆独尊 2025年08月11日

    本文概览:一、远古时中西都是两轮车中西方的马车都是从战车发源的,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大致相当于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那时都采用车战,车战对舒适度要求不高,关键要转向灵活,所以都是两轮车。...

  • 苍逆独尊
    用户081107 2025年08月11日

    文章不错《为什么古代不发明四轮车》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