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鲍比认为刚出生的孩子到2岁之间,发展出了依恋理论,以此达成孩子和母亲之间的的一个互动的平衡状态。
依恋理论有四个阶段:
阶段一:前依恋阶段,从孩子出生到6周左右,孩子这个时候需要母亲全心投入,随时回应他们的需求,如果母亲能够按需回应孩子,这个阶段的依恋状态就此形成。
阶段二:正在形成依恋关系的阶段,从6周到8个月左右,这个时候小婴儿已经可以和长期照顾者有一个互动的经历,他们会笑,会咿咿呀呀的说话,会对经常出现在眼前的照顾者表现出亲近感。如果有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哭闹时妈妈能够很快进行安慰,他们也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反应对妈妈会有影响,此时他们开始形成信任感。与妈妈分开时,也没表现出抗议。
阶段三:明确的依恋阶段,从8个月左右到1.5-2岁。这个时候婴儿对妈妈的依恋已经很明确,会对妈妈的离开表现出抗议,甚至大声哭泣、拉扯妈妈的衣服,强烈的表现出不愿分离的现象,属于分离焦虑症。每个孩子根据自身的特点程度不同,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妈妈们也会有焦虑的情绪表现出来,担心自己离开宝宝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又要工作必须离开。那么,妈妈们也不用过于焦虑,这是正常的表现,只要平时及时回应孩子,提高陪伴质量,孩子会慢慢的度过这个阶段的。
阶段四:双向依恋关系形成阶段,时间大约是18个月到2岁以后,此阶段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也逐渐能够理解妈妈的离开和返回,不会像上一阶段那么焦虑,也会在妈妈离开时和妈妈协商离开的时间点,明确表达不希望妈妈离开的愿望,此时的妈妈们也会有一些不舍,也不愿意和孩子分离,有一些焦虑。双方通过不断的磨合试错找到一条适合妈妈和宝宝之间的较为舒适的关系状态,就是一种双向的依恋关系。
这是看了鲍比的理论自己总结的。
对于鲍比依恋理论佐证的实验是:印刻效应和恒河猴实验。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应用是:
给与孩子稳定和一致性的环境能够养育具有安全感的孩子。稳定性一是指照顾孩子的人是稳定不常变化,且孩子越小,越稳定越好。二是照顾者们的情绪是稳定的,家里气氛好,家长情绪稳定对于孩子的安全感也很重要。一致性:家人的教育规则最好要一致,当然如果有不一致,先不要争吵,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在磨合沟通。
早期依恋体验,影响亲密关系
依恋关系 是指孩子和照顾者(一般指母亲)之间的情感纽带,让两者在感情上相联结。依恋关系的形成从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并在孩子生命的前几年逐渐发展出一套模式。尽管这些模式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人们对于不同对象也有不同种依恋模式,但这些早期发展出的模式会影响每个人在未来的人生中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和联结。
依恋是从婴儿时期产生
依恋一直被专家们深入研究,而一个叫作Mary Ainsworth的人对依恋研究有重大进展。他认为 依恋关系中个体间的重要差异在于依恋的安全性或不安全性。于是,她与同事( 1978) 设计了陌生情境测验( strange situation test),评定 1岁婴儿对其母亲的依恋的安全性。
陌生情境测验是在一间实验性玩具室内观察婴儿、养育者 (多为母亲) 和一名友好却陌生的成人在一系列情境中的行为与反应,让12个月大的婴儿和他们的父母分开,继而重聚,测试给依恋做出了以下几种分类:
安全依恋 (Secure),占比65%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回避型(insecure- avoidant)依恋 , 占比21% ,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而反抗型 ( insecure- ambivalent)依恋,占比14% ,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一些儿童的行为不符合以上三种类型的任何一种,且这些儿童曾有被虐待与被忽视的经验,于是,Crittenden(1988) 提出另一依恋类型: 不安全依恋,破裂型 (insecure- disorganized),占比4%, 此类儿童对母亲展现出冷漠。
这个研究同时也让大家把注意力转向父母抚养孩子的方式,安全型的孩子的父母,普遍比较注意回应孩子的需要,而另外 35% 的孩子的父母,则对孩子的需求不太敏感,或者对孩子的回应无法一以贯之,并时不时会拒绝孩子的需求。
过去,大家一直研究儿童依恋 ,直到1987年,?Hazan和 Shaver发表了一篇题为《浪漫的爱可以看成是依恋过程》的论文。他们认为 Ainsworth等人提出的三种依恋类型同样也能应用到成人的恋爱过程中。
研究认为,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成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所以成年人也应该具有和儿童一样的依恋类型分类。
A-回避型占20%: 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如果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一点,我会感到不自在。
B-安全型占60%: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焦虑—矛盾型占20%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 这三种类型的成人比例与婴儿的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一矛盾型的比例分配非常匹配。这个研究也支持了新弗洛伊德理论的观点:从成人的行为中能找到他童年经历的痕迹。
但是以上分类也不是绝对,然而在亲密关系中,有些研究者将回避型与焦虑矛盾分成四类依恋关系:
1、安全型(Secure), 焦虑感和回避感都低的人;
2、痴迷型(Preoccupied), 焦虑感高、回避感低的人 ) ;
3、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 焦虑感低、回避感高的人;
4、恐惧型(Fearful-Avoidant), 焦虑感和回避感都高的人。
因此,可以看出,安全依恋的人,也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感和回避感。
尽管研究已经证明,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和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具有相似性。母亲或者恋人给予你较多的回应时,会给你带来较多的安全感,但并不是所有不安全依恋的人会选择安全依恋性伴侣。
不安全依恋型的人,在恋爱中通常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择偶
通常会不由自主选择我们已经存在的、熟悉的依恋模式,也就是说,由于在婴儿时期,父母不能给予我们及时的关注和持续稳定的爱,导致我们成为不安全依恋,在恋爱时,我们会无意识地去寻找这种不能给你安全依恋感对象,尽管每次都能给我们造成一定的伤害,可是我们会重复这种糟糕的恋爱。
(2)不安全感
而不安全型的人,对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较为敏感,容易担忧/怀疑对方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并不会很好地去解决问题,反而通过激化矛盾,通过不断质疑对方,强迫对方做出一定的承诺,来缓解内心的不安全感,然而长期以往, 给对方造成较大的压力,而不得不逃离不安全依恋的人。
(3)不能很好的表达情感
不安全依恋的人,在与恋人出现矛盾的时候,不懂表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感到不安全时,通常会发泄情绪,希望对方做出行动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在出现压力或者害怕失去恋人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冷漠和不在意的一面,通过这种防御机制,来隔离伤害。
(4)过快投入一段感情
?痴迷型依恋的人,往往在还不了解对方,认识时间很短的条件下,就全身心地投入一段感情,过于将对方理想化,现实相处也就容易形成较大反差,感情很难长期持续。
通过研究证明,我们的依恋类型从婴儿时期就已形成,所以不安全依恋可能会伴随我们的一生,甚至很难改变,但是通过长期的心理治疗,通过不同的经历和有意识的努力,会让你变得更有安全感。
不安全依恋类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获得帮助:
1、最有效的改变依恋途径是找一个安全依类型伴侣,或增加你的安全感,从而能够很好自己的情绪。
2、学会说出自己的弱点,将自己是不安全依恋型告诉对方,让他理解你的多疑行为。
3、提升自我价值感,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不用逼迫对方做一些行为来证明你值得被爱,因此,你就不会因此过于猜疑和敏感。
4、学会提出需求,对于自己的正常需求,不用害怕,坚定地让对方满足。
5、勇于冒风险,不要在感情中“玩心计”,不要尝试“操纵”对方,直接、坦诚。
6、练习接纳你自己、也接纳他人,不要过于挑剔自己与别人的错误和不足。
7、当矛盾发生时,不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反应,而是学着去处理和应对。 学会从“我们”出发去看问题,而不是“我”。
不安全依恋是在婴儿时期已形成的类型,因此,更加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 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亲密关系的风格,取决于依恋体验。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作依恋。
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在婴儿与其看护者之间。由于最早的看护者多为母亲,所以母亲在人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母子依恋关系建立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格品质的形成。
依恋是孩子与母亲在互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亲密关系,由于互动方式的不同,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也是不同的。
心理学家安斯沃斯研究了1岁大的婴儿,提出了母子依恋关系的三种类型:
(1)安全型,最常见,约占66%。
(2)逃避型,约占12%。
(3)矛盾型,约占12%。
研究发现,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对孩子有较多的反应和回应,对孩子的需求很敏感。依恋的形成是有关键期的,在生命的第一年,尤其是6个月到1岁之间,对形成依恋关系最为重要。
当婴儿从稳定的家庭和照顾者那里活得较好的照料时,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果得不到,就有可能逃避母亲,并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情绪和社会性问题。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虽然鲍尔比主要关注于理解婴儿依恋关系的实质,但他相信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
Hazan和Shaver(1987)对恋爱关系背景中的依恋行为进行了早期考察,他们认为,成人伴侣间出现的情感纽带,以及在婴儿和其照看者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都是依恋行为系统这一同样的动机系统所导致的。
研究证实,婴儿照看者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时,感到安全。
2、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3、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4、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5、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6、都会进行“身体交淡”。
基于这些类似,Hazan和Shaver得出结论说,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照看者关系一样,也是依恋。那么,从婴儿到成人的人生过程中,依恋模式是否稳定不变呢?
成人依恋理论最具争议性的结论可能就是:成人的依恋风格是由他/她与父母依恋对象的互动所形成的,早年依恋体验可能影响恋爱关系中的依恋风格。人们对这一观点没有多少争议,但对于依恋倾向的来源和重叠程度的假设,一直争议不断。
本文来自作者[晨星辉]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wzszyy.cn/ylzx/202508-1883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晨星辉”
本文概览:美国心理学家鲍比认为刚出生的孩子到2岁之间,发展出了依恋理论,以此达成孩子和母亲之间的的一个互动的平衡状态。 依恋理论有四个阶段: 阶段一:前依恋阶段,从孩子出生到6周左右,孩...
文章不错《鲍比:依恋理论》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