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这是对的,和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是同样的三个人。有的人假装有文化就称呼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这是他们的号,而不是字。
四、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五、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 )自号且乐道人。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朱 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艺号(赠号):
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靳秋四索画),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在明清时期的县衙里,最大的BOSS自然是知县老爷,?明镜高悬,公堂之上老爷说了算?。知县老爷之下,别的工作人员,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种是别的官员。有县丞,相当于副县长;主簿,秘书长;典史,公安局长;还有巡检(派出所所长)、教谕(教育局长)等等,他们和县太爷一样,都是朝廷命官,在吏部里面挂号,穿官袍,戴官帽。
第二种是吏。吏和官不同,吏不入流,是普通县政府下设六房:工刑礼吏兵户,六房里面的普通办事员就是所谓的吏,负责书写公文,办理档案文书,是衙门里文字工作的主力,《水浒传》里的宋押司就是吏。
上图_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绰号呼保义、及时雨,《水浒传》里的宋押司
第三种是衙役。衙役有三群。
其一叫站班皂吏,穿着红黑色的制服,明朝的还带着方巾,插枝花,清朝的靴子颜色还一边一个色儿,一头红,一头黑。负责给县太爷吆喝开道,在开堂审案的时候拄着水火棍,喊?威~武~?,按老爷的吩咐给犯人打板子。
其二,捕班快手,就是抓捕犯人的刑警,武侠小说里常见的角色。
其三,壮班民壮,负责各种勤杂工作,有看监狱的,有抬轿子的,有守城门楼子的,有负责运输物流的,有管机关大院食堂的。以上三类,合称三班衙役。
第四种,是县太爷自己私人聘任的秘书参谋?幕僚。俗称师爷,还有老爷家的家丁之类。上图_ 清代的钱粮师爷的?便民易知由单?,用以通知纳粮花户
本文讨论的对象,主要是第二种和第三种,书吏简称?吏?,衙役简称?胥?,二者合称?胥吏?。
胥吏是衙门里工作人员的主力军,以大清乾隆时苏州吴江县为例,衙门里公职人员中,知县、县丞、等朝廷命官共有11人。经书、散书等书吏百人左右,而衙役人数有384人,这还是朝廷给的定额编制,实际上胥吏总数更多。胥吏负责文书档案,公牍传递,诉讼刑名,司法治安,输粮征税,戒备警卫,可谓是维持政府机关正常运转,社会有序稳定的主力军。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些重要的国家工作人员,本当是社会尊重的对象,在明清两代,却被人视为低贱卑微。胥吏被禁止和官员联姻,在社会上也被看不起,广东一些家族,谁做了书吏,谁就要被宗祠除名。
和书吏相比,衙役的地位更为低下。清制衙役种除了丁壮、库丁、斗级之外,?其皂吏、马快、步快、小马、禁卒、门子、弓兵、仵作、粮差及巡捕营诸番,皆为贱役?,衙役和?奴仆、娼优,丐户?同列。
当了衙役的,不仅自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子孙三代也不行。这一点,连清朝人自己都搞不明白,清末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就说:?即任用之,而又贱视之,其理安在??
大师都回答不了的,我也回答不上来,但姑且就罗列几条看法,供大家参考讨论吧。
上图_ 法国人乔治.拉比拍摄的清朝衙门审判案犯情景
一、上古时期官府里的低级勤杂人员不少是奴隶,从而沿袭下衙役低贱的传统。
在先秦时代,中国处于奴隶制社会,奴隶主将奴隶视同于工具,是?会说话的牲口?,奴隶主本身不劳动,家里的地奴隶耕,布奴隶织,牛马奴隶养。
在那时,官自然只有奴隶主阶级的人才有资格,但是官府的日常事务中,总有一些粗笨的活,如养马,跑腿,赶车之类,养尊处优的奴隶主吃好喝好,白白胖胖的,哪里肯放得下身段?这类的活儿自然丢给奴隶。
衙役被简作?胥?,就是因为?胥,相靡系也。?联系使相随而服役之?,说白了就是干活的奴隶。《墨子-天下志》上说?攻伐无罪之国,丈夫以为仆图胥靡,妇人以为舂酋。?抓回来的男奴隶就是所谓的?胥?。
上图_ 西汉铜镜彩绘车马人物图,图中人物以奴婢为原型
到了秦汉以后,还有以刑罚的犯人,充作官奴,在政府里干活的。《汉书-楚元王志》上说?靡谓罪人而靡治,不械手足使役作?。抓来的罪犯,还得用绳子牵着,在官府里面服役打杂。
从秦汉到隋唐,虽然社会主体已经是封建社会,但是还有相当的奴隶制残余。有一类人有特殊户籍,叫?隶户?或者?杂户?,他们属于贱民,不得和百姓同类结婚,属于国家的奴隶,受官府驱使,终年服役,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在官府里做粗笨的活。?配诸有司,执掌课役。?唐朝把捕快叫不良人,就是因为他们来自于贱民,户口是?杂户?。
到了宋朝王安石变法以后,改用募役法,衙役改成向社会招聘,但是衙役低贱的看法,却就此承袭了下来。
上图_ 王安石(1021年-1086年)
二、门阀制度使得官吏分野,科举制度让吏的地位更低
书吏负责抄抄写,至少也得识文断字,干的也是体面活,怎么也被官员们看成?猥琐小吏?了呢?
在秦汉,书吏被称为?府史?、?令史?,也是属于官的一种,可以以年资提拔,升任首长。?郎缺,以令史久次者补之?虽然?职卑赏薄?,但是和长官们一样都是朝廷命官,没有身份差别。
然而到了南北朝,?后魏令史,亦朱衣执笏版,然谓之流外勋品。?北齐令史见了长官,令史要?平揖?而长官不需要回礼。到了隋唐,就变为?卑冗?之位了。变成了彻底的?不入流?,?皆以吏类为耻?,和衙役之类,合成为?诸色胥吏?。
书吏的地位不断地降低,和门阀制度的兴起有关,士族豪门垄断政治,高级的官员都是世家子弟担任。官二代穷二代轻轻松松地坐上了高位。当然看不起下层出身的小吏。世家子弟自己坐上了高位,当然不想让寒门出身的人,变成凤凰男来和他们抢饭吃,故而官吏分流,穷小子永远是穷小子,边儿凉快去。
上图_ 宋朝的官吏
到了宋代,科举盛行,朝廷中的官员都由科举考试选拔,用以打破世族豪门的政治垄断,但是书吏的地位,没有提升反而更低了。宋代的书吏?孔目、曹司、书手?等等?居无廪禄,进无荣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科举选官的本意在抑制豪门,笼络中下层,防止出现威胁皇权的世家势力。宋代科举考经义、辞赋,考上去的官员都是皓首穷经,空谈理论的书生,他们读了大半辈子书,但是不少没做过什么实际事物,所以事情处理要靠基层一线的吏。
《水浒传》中的县太爷时文彬,大事小事不都和宋江商量着来么,以至于宋仁宗时出现了御史中丞做事不清楚被老吏训斥的现象。因为官多昏聩,吏掌机要的事就有不少,对此朝廷不得不严加防范,要给吏一个低贱的地位,让他们只能处于低位,抬头就是天花板,不得往上走。
同样,读圣贤书出来的读书人,往往自视甚高,根本看不起墨水比自己少的吏,文人相轻,知识分子寒窗十年,觉得别的读书人水平不如自己,至于那些吏,更是不放在眼里啦。
明清两朝延续了宋代的科举取士,自然也延续了宋代以吏为贱的政策。
上图_ 宋朝文人出行的阵势
三、吸取所谓?元亡于吏?的教训
到了元代蒙古人看不起读书人,说?金以儒亡?看不起儒生,?十儒九丐?,认为儒生多半,都是空谈的废物。
治理国家应该从基层有政务经验的人中间选取。所以元朝书吏的地位直线上升。基本就是?以吏为出身之阶?,四品以下的汉人南人官员,几乎都是吏员出生的。元朝的普通家庭,想要翻身,不是送去读圣贤书,而是送到衙门里?历练?,元代15、16岁的小吏都不少。
但是元朝政治腐败,官场更是黑暗,书吏们负责大小民生事物,更是想尽办法贪污受贿,欺压搜刮百姓。朱元璋作为贫苦农民出身的皇帝,自然饱受元吏之苦,认为元亡于吏,书吏的地位又被压了下去。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彻底否定吏的价值,他制定的选官三途,有门荫(官二代世袭)、科举考试、还有就是能吏中选拔,干得好的书吏还是可以做官的,而且有一些还做的很大。
但是到了朱元璋以后,科举出身的官员越来越多,吏中遴选的官员越来越少,基本恢复了宋代科举取士为正途的办法。宣德皇帝特别强调,小吏奸猾,欺凌百姓,导致元朝民不聊生,大大地砍断了吏进步的空间,书吏要通过几年一度不断地考试,才有可能获取官位,而且只能做到主簿这类八九品的小官。清代基本延续了这一政策。
上图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四、以贱压良,朝廷自作聪明的平衡术
胥吏的地位低贱,其实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廷自己的小算盘,?以贱压良?。胥吏是基层的公务人员,面对百姓,但是封建统治者本意就是在剥削百姓,压迫百姓,榨取民脂民膏,这样胥吏就处在社会官民矛盾的前列,不得不和百姓产生尖锐的冲突,御史朝廷就把胥吏的地位压低:他们是贱,而百姓是良,如此被胥吏欺压的百姓就有了心里平衡,产生阿Q?老子是被孙子打了?的思想,从而精神胜利,不再揭竿而起。
如上文所说,吏作为具体的行政办事人员,在主官昏聩的情况下,就能僭取很多权力,朝廷为了怕他们太胡作非为,扰乱政纲,所以就特意地压低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让他们终身呆在基层,不会对权贵阶层产生威胁。
上图_ 清朝官员
五、恶劣影响
明清两代以胥吏为卑贱的做法,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那就是使得书吏衙役贪酷成风,凌虐百姓。
其一,胥吏们再怎么干,都卑微低贱,所以何不趁机大捞一笔?
其二,明清胥吏多为雇佣而来,很多衙役本来出身是良民,做了衙役变成贱民,如果不能徇私枉法,中饱私囊谁愿意有良变贱呢?
所以明清的胥吏们大都变成了?奸吏?、?滑吏?,?在一邑则蠹一邑,在一省则蠹一省,在一部则蠹天下?,成了封建制度下的一个怪胎。
文:大型狮子
参考资料:
1《科举选官与胥吏政治的发展》 程念祺 (学术月刊) 2005.11
2《清代衙役为何被归入?贱民?》 袁博 (人民法院报) 2018.1.26
3《两种不同的政治心态与明清胥吏的社会地位》 赵世瑜 (政治学研究) 1989.1
4《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 周保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胥吏与贱民》 赵纲 (社会科学战线) 1997.1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自作者[杨新峰]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wzszyy.cn/ylzx/202508-1755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杨新峰”
本文概览: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这是对的,和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是同样的三个人。有的人假装有文化就称呼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这是他们的号,而不是字。四、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
文章不错《明末的顾黄王三位大儒是指哪三位?》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