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01、《考博英语全项指导》(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用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用书编审委员会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02、《考博英语阅读理解精粹100篇》(第3版),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用书编审委员会编著

001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081801矿产普查与勘探:

《地质学基础》,叶俊林编,地质出版社。

《矿产资源勘查学》,阳正熙,科学出版社,2006。

《矿床学》,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主编,地质出版社。

韩润生导师:

《构造地质学》,朱志澄、宋鸿林主编,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

《高等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矿田构造学》,翟裕生主编,地质出版社。

李峰导师:

《环境地质与工程》,陈剑平编,地质出版社。

《构造地质学》,徐开礼,地质出版社。

薛传东导师:《环境水文地质》,林丰年,高教出版社。

宋焕斌导师:

《持续发展导论》,牛文元编,科学出版社。

《云南矿业可持续发展》,宋焕斌,科学出版社。

梁永宁导师:

《旅游地质学》,杨世瑜,吴志亮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环境地质学》,吴志亮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

赵俊三导师: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刘贵明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科学出版社。

《当代地理信息技术》(科学版研究生教学丛书) ,龚键雅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及以后版。

《土地信息系统》

曲卫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刘耀林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土地管理学》,朱道林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陈正江等著,科学出版社2005。

甘淑导师:

《地质学基础》,叶俊林等编,地质出版社。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邬伦等主编,科学出版社。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赵英时,科学出版社。

地质旅游资源研究的主题

矿床遥感地质交叉学科的产生是矿产勘查的遥感地质应用由方法试验向生产应用转化的矿床遥感地质理论和方法指导的需要;是遥感技术发展应用基础研究的需要。该学科是国内外遥感地质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本著作涉及多地域、多类型、多矿种,以翔实丰富的金属矿床研究的科研成果为基础,以影像一地质双重性为特色;从成矿地质环境、矿床展布规律及矿床特征出发;突出矿床理论与遥感基础理论、矿床学与遥感地质学、矿床地质方法与遥感地质方法的融会;研究遥感技术应用于矿床勘查的基本问题,着重理论学术思路的系统完整、应用方法的配套可行,总结矿床遥感地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该论著提出影像一地质双重性概念,引申出影像一地质单元、影像线一环等级体制、影像线一环结构等影像地质信息。理论上阐述了矿床遥感地质的基本原理、影像线性体与环形体、影像线一环组合特征、影像地学信息相关性等基本原理;方法上系统地提出了矿床遥感地质标志的识别、矿床定位影像线一环组合特征分析、矿床遥感地质综合方法、成矿预测的遥感地质研究、矿床遥感地质报告及图件编制技巧等基本方法。

本著作以作者在矿床遥感地质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主体,力求矿床地质与遥感地质的结合融会、学术思想的新颖、方法的适用可行;通过遥感图像解译获取矿床定位的遥感地质信息标志,开展成矿预测的矿床遥感地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兼具科研成果与教材双重性的学术专著,特色性突出。

王瑞雪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多媒体专业,在校期间曾获国家二等奖学金。参与过国内外诸多设计比赛并均收到了不错的反响。 北京艺鸣盛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任公司综合部经理&创意总监 亚洲熙霖文化传媒(香港)有限公司董事

杨世瑜

男,1941年生,云南丽江人,白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地质系。在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经历25年地质找矿科研实践后,1987年以来在昆明理工大学从事地质科研与教学。侧重矿床地质、构造地质、遥感地质、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旅游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研究。近十余年来致力于矿床遥感地质(交叉学科)、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的研究。参加或主持完成43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主笔编写科研报告或专题报告45份308万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代表专著:《云南锡矿遥感地质模型》、《矿床遥感地质问题》、《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横空出世——三江并流地质奇观》;《斑岩金矿床快速定位预测》;《沙林旅游地质与沙文化研究》、《旅游地质学》、《乡村生态旅游理念与发展模式探索》。代表论文《滇东南锡矿带矿床类型及其组合特征》、《滇东南锡矿带成矿区矿床勘查模式探讨》、《矿床遥感地质基本问题》、《北衙碱性斑岩型金矿床遥感地质综合信息》、《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及可持续发展》、《论迪庆州旅游地质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论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等。讲授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课程《遥感地质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资源环境遥感技术应用》、《旅游地质学导论》、《矿床遥感地质学导论》、《野外地质方法》、《资源与环境》、《旅游地质学》等12门。在矿床遥感地质学、旅游地质学、环境地质交叉学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次(1987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三等奖各3次、四等奖2次。获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科研项目

近期主持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有:“碱性斑岩型金银矿床三维模型及矿床(体)定位技术示范研究(北衙)”(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丽江—中甸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策略”(省教委基金项目)、“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与典型示范》(云南省科技攻关(农社)项目);《丽江城市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大理城市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香格里拉城市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六库城市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评价》。现正在出版《旅游地质系列丛书》。 兼职云南省遥感技术应用学会副理事长,昆明理工大学旅游地质资源研究所所长,昆明理工大学三江并流研究中

一、地质旅游资源资源化的主要环节

(一)地质旅游资源基本研究方法

地质旅游学的研究,从地质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观点,将旅游学理念与地质学相结合、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地质)科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研究地质旅游资源特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从而为地质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应用提供资源识别、评价、规划、开发、保护的依据(梁明珠,2007)。

地质旅游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现代地质科技与现代地质旅游学科研究的发展而发展。地质旅游学的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地质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考察、研究方法,如:描述、归纳、演绎和类比;抽样调查法;计量模型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和协同论的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方法。

(二)地质旅游资源的资源环境

地质旅游资源及资源环境的研究是地质资源、地质环境、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研究方法的融汇;亦即地质研究方法、旅游研究方法及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等多学科相互配合的综合应用。一般而言,地质资源主要强调的是其物质性,它常常又是地质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席岳婷和魏峰群,2006)。地质环境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耦合而成的复杂网络体系,人类和其他生物依赖地质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并不断改变着地质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因此,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常常难以截然分开。我们在研究地质旅游资源时,将地质旅游与环境融汇在一起,作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研究。

(三)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研究方法

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的研究方法较多,这里针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讨论有关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研究的几个主要研究方法。

地质旅游的旅游资源化是地质旅游学的核心,也是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所讨论的核心问题。这里主要讨论地质旅游资源的旅游资源化的方法问题,着重讨论地质资源的旅游资源化的总体过程。

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通常需通过下述过程:地质旅游景观的调查与评价(类型、数量、分布、景观价值评估),确定开发方向及功能定位;地质旅游景观地质背景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估;旅游市场调查与市场需求预测;旅游区状况调查(包括旅游环境、旅游竞争格局、所处的旅游发展阶段、开发方向、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地质旅游产品的研发(科学意义的深入发掘、可能的利用方式、创意与设计);旅游区各类旅游产品的协调;产品的宣传与营销。

从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键问题出发,地质旅游资源化过程可概括为八个主要环节。其中环节八是生态地质环境中十分脆弱的地方,是尤其要深入实施的一个环节。

1.地质资源环境状况研究

地质资源环境状况是发掘地质旅游资源的基础和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研究的背景条件。

地质资源环境状况的研究应包含一般地质资源环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地质构造环境;地层、岩类、构造类型及地质单元;地质演化特征、新构造运动;古生物化石、矿产;水资源;地貌、地质景观;地质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此外,还应包括与地质资源环境有关联的人文社会等“软”环境。

2.地质旅游资源研究

地质旅游资源的研究是将地质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其首要目的是调查研究该区域的地质旅游资源基本组成、类型,为确立其旅游功能并予以评价。

地质旅游资源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旅游资源类型划分;地质旅游资源景观区划;地质旅游资源特色厘定;地质旅游景观系列厘定;地质旅游资源评价。

3.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地质旅游资源是以地质旅游景观及其资源环境为其旅游价值。因此,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是地质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保证。必须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开发中促保护的基本原则,开发与保护要同步进行。

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策略的研究主要包括:地质资源环境容量及承受力确定;地质资源环境背景及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其防治;地质遗迹及其保护;旅游环境地质状况及其保护措施;旅游地开发的地质资源环境适宜性。

4.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及其研究

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是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主体,是将地质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获取地质旅游资源旅游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具体过程。因此,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是一个旅游地旅游开发成败的重要环节。

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必须建立在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和地质旅游环境评价基础上,即摸清家底后,开发策略研究主要包括:特色地质旅游资源、地质旅游资源结构及其旅游功能厘定;地质旅游产品(系列)发掘及其市场定位;地质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最佳协调整合;旅游市场调研及地质旅游产品营销策划。

5.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中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模式拟建

调研旅游地(地质旅游景观区)及其所在地域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与人文社会活动(包括旅游开发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社区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拟建旅游地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人地关系模式,并以人地关系模式为基础,从人地关系良性循环发展、地质旅游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出发,拟建旅游地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模式,引导旅游地旅游开发及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

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人地关系的研究,需吸取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学说的内涵,根据旅游地开发的规律,积极促进旅游业的正常发展。结合复杂理论实践,探索振兴的方式,促使地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地质旅游精品开发

地质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一样,都有品级之分,都可开发成旅游精品。地质旅游精品可分为精品地质旅游景观、精品观赏石、地质旅游商店和地质旅游精品线路。

地质旅游精品开发是创建地质旅游资源品牌的过程。从而以地质旅游精品提高旅游地的旅游品位和旅游价值。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努力不断地开发新的旅游精品来巩固和提升品牌。

地质旅游精品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是不断地发掘地质旅游资源特色,整合地质旅游资源的优势,策划旅游形象,确立旅游地地质旅游资源品牌效应(如建立地质公园,建立以资源特色为主体的主题公园)。这是将地质资源恰如其分地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包装,推入旅游市场的重要环节(张西林,2006)。

7.地质旅游文化产品的推出

仅有以地质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旅游资源还不够,还必须通过包装使之成为旅游商品,才能进入市场。因此,地质旅游资源商品化的重要形式,就是以地质旅游资源特色为卖点,开发地质旅游文化产品,将地质旅游资源、地质旅游精品推介入旅游市场。这也是地质资源转化为旅游商品,推介入旅游市场的重要环节。

地质旅游文化产品与一般的旅游文化产品一样,是以文化产品形式为主,展示地质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其特色。地质旅游文化产品的推出包括地质旅游景观实景的包装(如旅游标示系统、导游词中的地质文化内涵);包括向非旅游地推介旅游地地质旅游资源精品的、以地质文化为主题的书刊、、影像制品、工艺品等旅游文化产品。

8.地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修复技术的超前探索

地质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由于认识程度或技术缺陷失误,会造成某些旅游景点、景区及生态环境受到一定损害;但只要不是景点资源的彻底消亡,随着科技的进步,受到损坏的局部景点及生态环境,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借鉴同类相似的地质旅游资源形成条件,以高新科技大量投入和高昂的财力为代价,通过生态修复技术,部分再现与过去相似的景点及环境已成为可能。诸如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深入实践,使曾一度(20世纪70~80年代)停喷的趵突泉景观在2000年前复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又如英国泰晤士河旅游环境的恢复,等等。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修复,会使生态环境或多或少发生一些改变,生态环境(尤其是物种等)无法修复到原状态。虽然人们强调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但要有超前保护意识和超前的修复探索(王嘉学和杨世瑜,2007)。

二、地质资源的旅游资源化研究的要点

1.地质旅游资源类型

地质旅游资源类型划分是地质旅游资源研究的基础,是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地域性地质旅游资源特色确定及评估、开发的基础。

地质旅游资源单元区划、地质旅游景观系列拟建是从观赏性、科学性融合的角度厘定地质景观的旅游价值,并将地质景观按其地质旅游景观类型厘定特色性的地质旅游景观系列,作为旅游品位发掘及旅游线路推介的依据。

2.地质旅游资源评价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是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和规划的基础。数据化、定量化地评价地质旅游资源是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信息多专业、多渠道共享的主要途径,是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重要环节。

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地质资源环境为基础,从地质景观的观赏性、科学性并重发掘地质景观的旅游价值,是将地质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促进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是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是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根本条件(丘萍等,2008)。

地质旅游精品线路、地质旅游文化产品是通过旅游产品形式、旅游文化形式包装并推介地质旅游资源进入旅游市场的重要途径;地质公园的建立则是应用法制的、政府的行为确立地质旅游资源(地质遗迹保护区)的规范性保护,并能把地质旅游精品建成特色主题式公园,创建地质旅游精品品牌。

三、地质资源的旅游资源化的研究流程

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研究,是应用旅游学的观点,应用遥感资料、数字地球等新技术新概念,以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观点,探索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策略、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其对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调控的作用,为将地质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胜地,提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最佳策略。据此,研究工作应采用基础理论研究—调研及理论创新—开发与保护研究的研究流程。

本文来自作者[森眸暖光]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wzszyy.cn/ylzx/202508-15908.html

(9)
森眸暖光的头像森眸暖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森眸暖光的头像
    森眸暖光 2025年08月03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森眸暖光”

  • 森眸暖光
    森眸暖光 2025年08月03日

    本文概览:01、《考博英语全项指导》(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用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用书编审委员会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02、《考博英语阅读理解精粹100篇》(第3版),博士研究生入...

  • 森眸暖光
    用户080311 2025年08月03日

    文章不错《昆明理工大学考研参考书目》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