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黄歇在楚国的传奇一生 黄歇结局如何?

网上有关“春申君黄歇在楚国的传奇一生 黄歇结局如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春申君黄歇在楚国的传奇一生 黄歇结局如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黄歇(前314-前238年),楚国江夏人,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

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战国晚期,楚怀王疏远良臣屈原,亲近奸佞靳尚,结果被骗人秦,客死他岁。

楚顷襄王继位后,秦昭王命白起大举攻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国都城纪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烧楚先王墓夷陵,攻至竟陵(今湖北潜江县西北),顷襄王被迫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县)。顷襄王二十二年,秦又攻取楚国巫郡(今四川东部)、黔中郡(今湖南西北部和湖北、四川、贵州的部分)。

顷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楚国收复了黔中地区,屯兵10余万,抗拒秦军。同年,顷襄王与秦昭王在襄陵(今河南睢县)会晤,与秦国讲和。秦国即转而蚕食三晋(韩、赵、魏三国),暂时解除了对楚国的威胁。

顷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3年),秦赵关系改善,“韩、魏服。而事秦”。楚国君臣对出现此种局势十分不安,国内一片惶恐。黄歇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始登上楚国的政治舞台。

黄歇少年时曾游历各地,学识渊博。他很崇拜当时的纵横家苏秦,常以苏秦建立的功业激励自己。

因此,在游学过程中,黄歇一边认真研读前人的经书史籍,一边留心观察当时的割据形势。数年之后,黄歇学有所成,觉得获取功名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回到楚国求见顷襄王。

顷襄王很欣赏黄歇辩论的口才和自荐的勇气。时值秦国与三晋的关系亲密,于是,顷襄王特派黄歇出使秦国,探视情势。

黄歇十分清楚秦国对楚国的野心和楚国所面临的压力,所以,当他到达秦国后,便频繁活动于秦国的上流社会阶层,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他结交了范雎这样一批有影响的贵族士大夫,获取了他们对自己的信任和对楚国的同情,进而搜取到不少关于楚国的情报。

当时,秦昭王正命令大将白起率军与韩、魏军队共同攻打楚国,但军队还没有出发。黄歇到秦都后得知这一消息,内心焦虑万分:其时,楚国的元气尚没有恢复,如果秦、韩、魏联合攻楚,那么,不但楚国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且他的政治前途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巢破卵危,黄歇深知自己的命运已和楚国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向秦昭王上书,力陈秦国“善楚”之利。

他向秦昭王比喻道:“如果两只猛虎互相搏斗,那么旁边的癞皮狗到最后就会乘虚而人,’饱食虎肉。现在,秦、楚都是大国,互相攻战只会导致双方两败俱伤,而让韩、魏那样的小国坐收渔翁之利。我谨劝大王还是放弃对楚、国用兵,使秦楚亲善为好。“

黄歇的话触动了秦昭王。

战国时期,各诸侯彼此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是司空见惯的事,稍不留心就可能招来灭国之殃。

于是,秦昭王制止了白起出兵,辞退了韩魏联军,并且还派使臣笼络楚国,订立条约,结为盟国。秦楚订立盟约,―使楚国得到喘息的机会,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黄歇在这次使秦中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外交能力和高超的政治手腕。

顷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72年),楚国按盟约把太子完送到秦国抵做人质,并让黄歇作为太傅(官名,太子的师傅)随从至秦侍奉太子。

黄歇的命运再次变得扑朔迷离。在那种战争年代,两国人质的生命毫无保障可言。黄歇清醒地认识到这次入秦的危险,但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追随太子无疑是“奇货可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心求取功名的黄歇决心冒险一试。

随太子入秦后,黄歇故伎重演,经常安排太子完出人于豪华的社交宴会,结识秦国重要的封君大臣。这一方面减少了秦昭王的戒心,另一方面又博取了太子完的欢心。

黄歇此举可谓一箭双雕,用心良苦。春花秋月,夏日冬雪,转眼黄歇和太子完在秦国已经呆了整整九年。顷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63年),顷襄王病重,黄歇便想通过秦相范雎的关系让秦昭王放太子完回国。

他对范雎说:“相国,您和我们太子的关系是相当亲密的了。现在楚王一病不起,您如果能规劝秦王放太子回去,那太子继承了王位后将会万分地感激您,楚国和秦国的关系也会更亲善。您是有远见的人,不会愿意让太子永远做个咸阳的平民吧?”

范雎听了,觉得有理,就力劝秦昭王释放太子完。但秦昭王心存疑虑,只让黄歇回国探视楚王的病情。

当时,楚目的阳文君(顷襄王弟)有两个儿子在国内。若顷襄王一旦去世,而太子又不在,阳文君之子必定会立为国君。

黄歇担心自己多年的辛苦经营付之东流,当下和太子完分析了情势,决定逃离秦国。于是,太子完乔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蒙混出了秦关。黄歇则留守住所,声称太子有病而谢绝来访者。

估计太子走远后,黄歇只身径人秦宫向秦昭王说明情况。秦昭王勃然大怒,要让黄歇自杀。

黄歇示意一旁的范雎,范雎即对秦昭王说:“黄歇身为人臣,能为自己的主人效死,说明他是个忠诚的人。现在太子完已经回到了楚国,他继位后一定会重用黄歇。我们为什么不表现得大方一些,将他也放了,以便将来能和楚国搞好关系。”

秦昭王一想也对,便采纳了范雎的意见。

黄歇回国三个月,即当年的秋天,顷襄王卒,太子完即位,是为考烈王。

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黄歇受到重用,担任令尹要职,封为春申君,受赐淮北地十二县。战国时楚国所设的令尹,实即中原地区的相国,为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

想知道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公子,他是春申君黄歇,想知道关于他的资料!!知道的话告诉我哦~~谢谢!!!

春申君是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是著名的 政治 家。战国四公子之一,那么春申君怎么死的?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春申君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申君怎么死的

 黄歇在回到楚国没多久,楚顷襄王就去世了,即位的是楚考烈王。随之,黄歇就受到重任,被任命为楚国令尹,并且封为春申君。因此我们日后称呼他,绝大多数人都是叫他春申君。春申君的影响很大,使楚国重新强盛起来。在楚国的地位无人哈可撼动,成为?战国四公子?中门客第一的存在。

 直到楚考烈王病逝之后,当时的国舅,也就是之前黄歇的门客李园,他本是赵国人,却投奔到黄歇的门下,本应该尊重黄歇的,但是出于嫉妒心,他想取代黄歇的地位。于是乎暗中收买了些此刻,准备刺杀黄歇。

 黄歇的另一个门客朱英得到了这个消息,他就提醒黄歇,让他多多注意李园的动静,建议他除掉这个居心叵测的李园,来确保自己的安全。但是正值兴盛的黄歇,完全不在乎朱英的建议,觉得自己如今这么兴盛,有谁敢打自己的注意呢。倘若他听信朱英的建议,他就不会死的那么凄惨,被小人所得知,这一切的一切出乎他的设想。

 不久之后,楚王病逝之后,大家都去奔丧。李园得知此消息,悲痛欲绝,李园料定他会第一个进宫奔丧,可是这一去,他的命就交在那里了。李园在棘门埋伏了众多刺客,就等着春申君前去报丧。待他一进入门内,刺客就立马刺杀,并且当场把黄歇的头砍下。一代人杰就这么去世了,死的不明不白,就这样惨烈谢幕了。之后,就是李园的斩草除根行动了,他派官兵到黄歇的家中,将其家满门抄斩。就这样,李园就取代了黄歇的地位,在楚国呼风唤雨。司马迁是这么评价黄歇:?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春申君不悟的 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抵御强大的秦国的攻势,避免自己被灭亡的结局,纷纷招募 天下 的贤能之人为自己所用,一时之间,养?士?之风成为了潮流。而被称为?战国四公子?的四人则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同样的任人唯贤,谦恭待人,因此才能被很多贤士所青睐。而在这四个人中,后世评价最高的是来自楚国的春申君。

 春申君,原名黄歇,是当时的楚国江夏人氏。他与其他的三位公子不同点主要在于他出身。其他的三个人,都是属于各国的王室家族,从一出生便得到了普通人这辈子都不可能享有的富贵和权势,只有黄歇,他不是属于王室的人,他能够攀升到和其他三人相同的位置,靠的是他的谋略和努力。他曾经以曾经的 口才 说服了秦王不攻打楚国而和楚结盟,他曾经用计安全地让在秦国当俘虏的太子顺利回到楚国继位。这两件大事足以显示他非凡的才能和智慧,他也被楚王拜为相国,从此大权在握,位极人臣。

 在到达了权力的顶峰之后,黄歇渐渐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他开始沉迷于女色,四处搜罗各地的美女来服侍自己,而且他变得自大,任何人的 意见 都不下去;关于这点,有一个?春申君不悟?的故事可以佐证:有一次,楚国的太子在用梧桐的果实喂养猫头鹰,以为它可以发出凤凰一样优美的声音。春申君看到之后劝诫到是不可能的事情。他手下的谋士朱英听说之后,对春申君说,你既然知道这件事情,但是你为什么不知道你门下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奸诈凶狠的无耻之徒,但是你却对他们宠爱备至,让他们做高官,吃美酒佳肴,这和朱英做对于太子所做的事情有什么不同呢?春申君并没有听进去,最后 自然 是被自己的门客陷害而死的结局。春申君最后的结局告诫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用认为自己取得了一点成绩就自鸣得意,目中无人,这样遭殃的只能是自己。

申君的 典故

 春申君是战国时期有名的贤臣,他在楚国的很多举措都帮助楚国日渐强大,成为了当时抗秦的主力,所以有着很多关于他的故事流传后世,其中他和汗明的对话还有他?当断不断反受其害?的故事更是流传深远。

  传说 当时有个叫汗明的人,他为了见春申君一面足足等了三个月,可见当时的春申君是多么的繁忙,两人相见之后交谈甚欢,两人都很高兴,汗明还想继续谈下去,但是春申君就说:?我已经了解你了,就到这儿吧。?汗明因此感到很不安,所以就问到:?您看您和尧比水更加英明呢?春申君自然是不敢自比于尧,于是汗明又问:?那您看我和舜比起来怎么样呢?春申君就恭维了一句说:?您简直就是舜啊!?于是汗明接着说道:?但是当年以舜的才能去辅助尧,两人也是花了三年的时间才相互了解,现在您这样就了解我了,就是说你要比尧贤明甚多,我比起舜来也要出色很多。?春申君本来只是想到此为止的,但是经过汗明这么一说当即醒悟,就 决定 以后要常常接见汗明。

 还有一个流传更广的故事是说春申君年老的时候眼光不如当年,重用一个叫做李园的奸臣,当时楚王一直没有孩子,于是李园就和他的妹妹商量着先把他的妹妹献给春申君,果然春申君很宠爱李园的妹妹,很快她就 怀孕 了,之后又巧言让春申君把自己的妹妹献给楚王,果然后来李园的妹妹生下了儿子,李园因此深受重用,后来楚王死后,很多人劝春申君先下手除掉李园,但是他优柔寡断,结果被李园先手直接杀掉了。

猜你感 兴趣 :

1. 战国四公子是哪四位

2.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

3. 战国四公子分别是谁

4. 历史上战国四公子分别是谁

5. 历史上的春申君是谁

春申君黄歇,“疑为黄国之后,《左传》所谓‘汉阳诸姬, 楚实尽之’, 灭国以后归于楚, 故称为楚人”[1]。据《左传》记载,故黄国应有二,一是楚文王十五年时为巴人所败,接着楚文王又伐黄,“败黄师于足昔陵。还,及湫,有疾”[2]。足昔陵,今河南潢川西南,地处淮河,“自郢及我九百里”[3]。湫,《清一统志》谓在湖北钟祥北, 《春秋大事表》谓在湖北宜城东南,故此黄,非远离郢本土的淮水南岸之赢姓国,而是郢附近汉水东岸之一小国,即“汉阳诸姬”之一。二是上述离郢“九百里”、淮水南岸的黄,楚成王时因背楚亲齐,为楚所灭[4]。但不论是汉东之黄,抑或淮南之黄,均系楚之异姓国[5],被灭后一直臣属于楚, 并成为楚国古老的贵族。楚国晚期,黄歇先为左徒,后任相、封君,执掌楚国军政大权,与这一名门望族地位是分不开的。

见于《史记》等文献记载,黄歇出现在楚国政治舞台上,始自楚顷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3年), 时秦正大举南下攻楚,楚使黄歇至秦上书,要求秦亲楚,第二年即侍太子完为质于秦。这时任左徒,以善“辩”受到重用。过十年,楚顷襄王病,黄歇与太子完归。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楚考烈王。“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为春申君”[6]。 楚考烈王(公元前262椙?38年)在位二十五年,黄歇“虽名相国,实楚王也”[7],一直主持楚国军政大事。 考烈王死后十五年,楚即为秦亡,故黄歇的政治生涯正处在楚国晚期,其军政活动与对外策略,决定着楚国的命运。楚国晚期的统治实际上就是黄歇制定的对内对外政策的实践。列宁说:“历史是由个人创造的这一原理在理论上毫无意义。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8]把黄歇与楚国晚期政治联系起来考察,并对其作出客观评价,对认识楚国晚期历史,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 公元前273年,秦在击败韩、魏后,即领韩、 魏南下攻楚。在这一严峻时刻,楚遣黄歇至秦,给秦昭王上书,要秦亲楚,并兵锋指向山东诸国。这封“上书”的内容,《战国策·秦策》、《史记·春申君列传》和《资治通鉴》等均有详尽的记载。这封书洋洋洒洒,黄歇亦以善“辩”和“游学博闻”著称,以致近人还认为黄歇才智难得,一封书就阻止了秦的进攻,使楚国赢得了和平环境,延缓了败亡进程。如果从当时阻止了秦的兵锋的急功近利看, 黄歇使秦上书,确为急中生智,不失为一虑之得,但如果从战国中晚期以来秦楚关系史及楚国败亡历史整体考察,黄歇的这封“上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害人误己的献策书,危害极大。

首先,从“上书”的内容看,黄歇一开始就热烈歌颂了秦昭王的赫赫武功:服韩、魏,“断齐、秦之要,绝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9], 然后为秦提出了灭中原诸国及亡楚的总体方针与具体方略。第一步,秦楚联合,全力攻韩、魏,迫使韩魏服而为“关内侯”。第二步,秦楚进一步合作,攻取齐之右壤,使秦地“一任两海,要绝天下也”[10],割断燕、赵与齐楚联系,以“危动燕、赵,直摇齐、楚”[11]。第三步,燕赵齐楚四国,因割断联系,“不待痛而服矣”[12],即可徐举而灭之。这三步具体方略,归结起来,就是教秦实现亡楚灭中原诸国,一统寰宇的总战略方针。秦昭王听了很高兴,立即停止对楚用兵,楚亦令黄歇侍太子完质于秦,为实现这一战略方针效劳。

秦国为什么对黄歇的上书这样看重,这是因为黄歇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对秦的进攻方向、步骤,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略。如书中指出秦经文、庄、昭三代的征战,“能”、“功”、“威”并举,战绩辉煌,当今的主要任务是“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诚,使无复后患”[13],威德并重,舒缓人心,谨慎行事。楚是秦近邻,又西北为韩、魏所隔,如果贸然进攻,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经韩、魏攻楚,韩、魏必抄秦后路;如不经韩、魏而经随水右壤,则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无战略意义。且攻楚时,魏、齐必趁机而起,魏攻宋地,“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泗北必举”, 结果“王破楚于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又会对秦构成威胁。如秦楚合而为一,则局面顿时改观,不仅韩、魏成为“关内侯”,且燕赵齐楚亦必服。这种分析实属上乘,透彻明了。不幸的是立场颠倒了,完全是从秦的战略利益出发的,楚只是充当秦的伙伴,当完了打手后,再自己去套上绞索。因此,黄歇的这份“上书”,不啻于一份投降书和卖身契。

过三年,即公元前270年,魏人范雎至秦, 就秦的内政外交问题与对策,和秦昭王作了深入的交谈。其中就对外兼并的策略,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昔者,齐人伐楚,战胜,……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籍贼兵而齑盗食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而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15]只要细加咀嚼,这一谈话与黄歇的“上书”内容,如同一辙,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秦后来一段时间不攻楚,而集中力量攻打中原诸国,就是遵照黄、范两人的方略行事的。黄歇虽一时阻止了秦的兵锋,但从根本上却教秦亡楚,这位”游学博闻“之士,终究不过充当了为秦国战略利益效劳的策略家角色,而对自己的国家,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出卖者。

其次,从“上书”的历史背景看,这封书完全是楚怀王亲秦路线的继续,或者说是楚怀王投秦误国政策的翻版。春秋时期,秦之东进受晋所阻,秦晋结仇,楚则与晋长期争霸,故秦楚战略利益一致,世为盟国。入战国后,秦经商鞅变法后崛起,北击东进南下并举,进展顺利。秦对楚这个姻亲之国,一打一拉,服楚灭楚的战略意图已暴露无遗。楚威王时楚尚强盛,这个问题就很突出。纵横家苏秦就警告过楚威王:“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亲雠者也。”[16]楚威王对此忧心忡忡,认识到“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并因此,“卧不安,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17]。楚威王死,楚怀王继位后,对此失去戒心,特别是不听陈轸、昭睢、屈原等的忠告,坚持亲秦,终酿成“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18]的悲剧。 楚威、怀两代,对秦的战略意图应该是认识得很清的,对秦的野心也应该领教得很深,且楚怀王本人也留下了血的教训,但其后,尤其是楚顷襄王还迷途不返,亲秦惧秦,越陷越深,以致蒙受亡郢辱祖之后,又造就了楚国末年一代的投机取巧的政治家黄歇,抛出误国的所谓“上秦昭王书”。

这份“上书”绝非偶然的巧辩之词,而是在被秦国打怕之后,推行屈辱投降路线的产物,是楚怀、顷襄两代腐朽没落的现实写照。在楚怀、顷襄、考烈王和黄歇这些没落的政治代表统治下的楚国,最终为秦所亡,是理所当然的。

其三,从“上书”的当时现实环境看,秦将白起拔郢后,楚已“东北保于陈城”[19],政治、军事重心转向东北,即已向中原诸国,特别是向韩、魏靠拢。从战略观点看,楚既已北上,当应全力团结韩、魏及其他中原诸国,才能图存发展,舍此,别无出路。关于这一点,黄歇本人也是清楚的。

如他在“上书”中指出,秦如“借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 [20]。故韩、魏实为楚之军事屏障,韩、魏存,楚存,韩、魏亡,楚危。黄歇明明知道韩、魏地位之如此重要,却反其道而行之,教秦攻韩、魏,把祸水泼向邻国。这位“辅国持权”者的嫁祸于人、侥幸求生的心态昭然若揭。楚国命运掌握在这样的政治代表手里,不能不是楚国末年政治的重大失误,是楚国的不幸。

二 黄歇至秦“上书”后,楚为博取秦之欢心,第二年即采取了两大行动:一是在秦的组织下,与秦、韩、魏一起出兵攻燕(燕相公孙操杀燕惠王);二是使黄歇侍太子完为质于秦。其后,秦实行“远交近攻”方略,把楚搁置一旁,集中力量打击三晋。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危, 黄歇为保证太子完即位(实际上是让自己执政),对秦相范睢恳切陈辞:“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如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太子,必不事秦。”[21]结果太子完、黄歇均得以回到楚国。太子完继位后,是为楚考烈王,黄歇则被任为相,封为春申君。太子完、黄歇得归, 历来也是为人们赞赏的事,认为黄歇工于心计,使君臣得以平安回归。其实这并非什么计谋取胜,而同十年前“上书”一样,仍然以“事秦”表白自己的忠心,决心继续亲秦降秦,秦昭王、范睢当然对此心领神会,欣然遣返。这次说辞比十年前的“上书”更加露骨,所谓“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楚更太子,必不事秦”,十足的一副奴才嘴脸,哪里还有丁点儿策略家的味道!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立,黄歇相楚。 以后的二十五年中,是战国末年风云变幻莫测的时期,也是秦对外兼并战争步步深入、不断取得胜利的时期。 作为“御中国之难”[22], 中原诸国寄予厚望的楚国,在这一剧变时期扮演什么角色,完全是由黄歇对外路线和军事策略所决定的。黄歇相楚的二十五年,是黄歇政治生涯的主要时期。由于当时秦横兵中原,黄歇的政治生涯当然就与对外路线、军事斗争策略结绊在一起,故时人把春申君黄歇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一起并称为“四公子”。我们且不论四公子战功政绩如何,究竟谁优谁劣,但既为“四公子”,当然都是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对本国或各国的斗争起过重大作用。黄歇在这一剧变时期,究竟给本国带来什么好处,对中原诸国反秦兼并征服起过什么作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现不妨将这一时期与黄歇有关的某些重大历史事件,作一初步探索,看黄歇究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起过什么作用。

首先,关于出兵解邯郸之围问题。公元前262年, 赵受上党,于是秦赵于长平大战,达三年之久,赵前后所亡45万,国力大伤。公元前259年,秦乘胜围攻赵都邯郸, “十七月不下”[23],赵人作了英勇顽强的抵抗。第二年,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援。“平原君与楚(王)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24]平原君“舍人”毛遂按剑而前痛斥楚考烈王,考烈王才被迫决定出兵援赵。黄歇名为相,实为“楚王”, 军政大权实际上是由黄歇所操纵的,出兵之事应由他决定。如后来魏、楚谋合纵攻秦,魏遣使至楚,“春申君闻之,谓使者曰:‘子为我返,无见王矣。十日之内,数万之众,今涉魏境’”[25]。此虽“事证未明”,但黄歇“以相倾夺”,出兵无须经考烈王,则是可信的。秦围邯郸,事关重大,平原君不先见黄歇,而径向考烈王面前痛切陈辞,最后还不惜大动干戈,说明黄歇态度暖昧,平原君才不得不在楚考烈王面前大做文章的。

楚考烈王决定出兵,谁统兵出征,或楚军承担什么任务,见于史料记载,也是模糊不清的。《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赴救赵。”《史记·春申君列传》:“邯郸告急于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此两则史料说的是黄歇直接统兵去救援的,而《史记·楚世家》则载:“……赵告急楚,楚遣将军景阳救赵。……至新中,秦兵去。”说的是楚将景阳统兵,且兵至新中,十分明确。《索隐》谓:赵地无名新中者,“中”字误。巨鹿有新市,“中”当为“市”。由此可见,景阳率领楚军抵巨鹿,形成策应之势;魏信陵君则“窃符救赵”,率精兵八万,大败秦军于邯郸城下,邯郸之围遂解。故魏信陵君救赵,起了巨大作用;楚则声援,统帅是景阳,黄歇并非与魏信陵君一样,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当然,秦围邯郸三年,楚出兵是一次或是两次,统兵者是一个,或是两个,并无明确记载,但景阳统兵救赵,并进抵“新中”,则说得很具体。故前后联系看,《史记·楚世家》记载较为可靠。楚国出兵是迫不得已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黄歇固有的亲秦路线并未改变。

其二,关于攻鲁灭鲁问题。黄歇北上攻鲁灭鲁,历来被认为是楚国振兴复强的标志,黄歇也因而名声大噪,声价倍增。如《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灭鲁实为后六年),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实际上,黄歇之攻鲁灭鲁,不仅是乘人危难之举,毫无功劳可言;而且在战略上,也犯了重大错误,楚国也并未因此真的“复强”起来。

黄歇从公元前261年攻鲁,至公元前249年贬鲁君为家人,前后长达十余年时间,其间共进行了二次大的攻伐,确实是黄歇政治生涯中一件大事。第一次,公元前261 年(楚考烈王二年),楚攻鲁,取徐州(今山东微山东北)。鲁为泗上十二诸侯国之首,历来是魏、齐、楚争夺的主要目标之一。

战国中期后,魏渐衰,齐、楚对泗上霸权,特别是对鲁国的争夺更加激烈。齐威、泯曰时期,齐国一直控制着泗上各个诸侯国。公元前280年,齐为燕、秦诸国败后,国力大损, 当然再无力维持泗上的霸权地位,对楚的北上攻鲁,也只好听之任之,难以反击。秦、赵两强正在长平酣战,无暇东顾。

楚国就是这样利用齐国衰弱、秦赵大战之际攻鲁取徐的。楚攻取鲁、徐,既不表明楚之强大,更使自己在泗上陷于孤立,错失团结魏、齐及泗上诸国自强抗秦之良机。而对秦,则仍然忍辱退让。如攻鲁前一年,当秦来攻时,楚割州陵(今湖北咸宁西北)屈与秦和。自己的大后方宁可让给敌国,而对邻国、友国则大肆攻伐,且又难长期占领和巩固其地,显然是战略眼光的短视和决策的失误。 第二次,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 楚第二次攻鲁,迁封鲁君于艹吕(今山东艹吕县),取其地,即所谓“楚复强”。

过六年,又迁鲁君于卞,贬为家人,鲁亡。其时正值邯郸大战之后,赵都之围虽解,但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他顾。秦虽败邯郸城下,但国力未损,第二年就出兵猛攻韩、赵,先去韩之阳城,斩首四万,接着又攻赵,取二十余城,斩首九万。

西周背秦,即被秦灭,诸侯惊恐。在这一严峻的政治军事氛围中,黄歇又挥兵北上攻鲁灭鲁,把矛头对准齐国,以保自己淮北封地。这是典型的杀鸡取卵行为, 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楚复强”?过两年,由于韩、魏朝秦,楚恐,慌忙迁都于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248年,黄歇刚趾高气扬地贬鲁君为家人不久,就又气急败坏地以“淮北地边于齐,其事急”为由[26],请改封地于江东。既“边于齐”,又“事急”,可见黄歇的一味打击齐、鲁政策,已大大地激怒了齐国,楚齐关系紧张;又三晋战败或服秦,北部边境吃紧,只得匆匆往东南迁移。所以黄歇的攻鲁灭鲁,纯属短见投机行为,不仅没有给楚国带来“复强”局面,反而与齐国结怨,使自己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加速了败亡。

其三,关于五国合纵击秦失误问题。楚迁都巨阳和灭鲁后,山东诸国或内部倾轧,或相互攻伐,形势日益恶化。其间除了魏信陵君于公元前247年率五国之师大败过秦外, 余均被动挨打,每况愈下。特别是公元前242年,秦大败魏后,建置东郡,使本国土与齐境相接。断“山东从亲之腰”,韩、魏危在旦夕,其他各国亦感唇亡齿寒,赵、魏、韩、燕、楚五国才又合纵抗秦。由于楚国版图最大,实力最强,故楚考烈王被推举为纵长,春申君“用事”。五国军队攻至函谷关,秦一反攻即溃散。对此,楚考烈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故“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27]。“以咎春申君”说明黄歇在这次行动中不积极不认真,谋画不慎;“以此益疏”,楚考烈王已对黄歇不信任了,但欲罢不能,用而无功,黄歇主持下的楚国政治,就是处在这种消极无为的状况中。黄歇这样辜负考烈王的信任,并非偶然,而是他主政以来惧秦心态和亲秦路线的必然结果。因此,所谓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既无孟尝君谲诈善变的本领,又无平原君坚决抗秦的气魄,更无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胆略,只是一位平庸无奇、巧辩而不实的徒具虚名之士。

三 春秋时期的楚国,是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强国;入战国后,楚国虽仍不失为一南方大国,但它扼杀了吴起变法,失去了改革图强的良机,国势已渐衰退,江河日下。宣威图治复强,但时仅四十年,之后即进入了楚怀王统治时期。“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8],内政不张,外交失误,楚国败亡,历来归咎于楚怀王,不无道理。

但楚怀王毕竟对秦还敢于抗争,被骗入秦后,又至死不割地不低头,应该说对楚国统治集团留下了血的教训,这本来是足够楚人深思的,也能激励人们痛定思痛,立志复强,但可惜的是,楚怀王子顷襄王是一个软骨头,战则败,败则迎归于秦,“结和亲”[29]。对此,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愤慨之极,并叹息道:“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雠! 乌乎,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30]郢亡徙陈后,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采取措施,革除弊政,励精图治,上下一心,着力恢复。但黄歇主政的二十五年,丝毫不见有紧迫感,更谈不上有任何卧薪尝胆精神;相反,黄歇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恣情享受,操弄权柄,激化矛盾,楚国更加岌岌可危。

楚国政治权力始终掌握在以王室为首的世袭贵族手里,但对贵族的封地还是有所限制的。吴起变法时,集中地打击了一下旧贵族,出现了昭、屈、景三大族联合执政的局面,一时生机盎然,政治上有一定活力。这是吴起变法后带来的积极成果。但吴起毕竟是被阳城君等数十家旧贵族杀害的,变法措施也因而被摧毁了,故楚自春秋末兴起的贵族封君制,更加向大(封邑大)、滥(滥封)、尊(位尊)的方向发展,以致楚考烈王继位后,任黄歇为相(令尹),又封为春申君,一身而二任,成为“实楚王也”的大封君。

见于史料,楚考烈王时的封君有两位,一是临武君,为时人视为“不可拒秦之将”,荣尊有限,另一位就是春申君黄歇。黄歇这位封君,凭其原侍考烈王入质于秦十年的经历,得到无限的信任,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特权于一身,名尊权高,在封邑内肆无忌惮,无所不为,俨然一独立王国。 其封地初在淮北,扼控陈城,掌握楚国命脉。后与齐关系恶化,又改封吴,远避兵锋,役使臣民,开渠建仓,以满足奢侈*逸生活的需求。《越绝书》载:“无锡河者,春申君治以为陂,凿语昭渎以东到大田,田名胥卑。凿胥卑下,以南注太湖,以泻西野。”《七国考》引《一统志》载:“南直常州申浦在江注太湖,昔春申君开,置田为上下屯,自大江南导,分而为二:东入无锡,西入武进、戚墅,俱达于运河。”工程如此浩大,可见役使臣民之众。水利的兴建,必然带来粮食的增产,黄歇于是赋税剥削源源不断,故又在吴地建有东西“两仓”[32]。在此同时,黄歇又大兴土木,“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33]。后来太史公司马迁见此不由惊叹:“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34]黄歇这位独特的封君,实为楚国肌体的毒瘤,吞噬着楚国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哪里还能去励精图治和抗御强秦?黄歇还凭借其雄厚财力,结党营私,招徕食客, 多达“三千余人”,其中“上客皆珠履”[35]。人虽众,但这只是一种陈设,真正有才华的人则不多见。故楚国人才济济,至末年却几无可用之人,以至赵使魏加倡“天下合从”时问黄歇有将否,黄歇答以临武君,魏加则认为“……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36],不值一提。有一个叫汗明的怀才不遇,终不得不向黄歇倾吐衷言:“今仆之不肖厄于州部,土出穴穷巷,沈污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拔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与梁乎?”[37] 在黄歇这种华而不实、设而不用的政策下,大名鼎鼎的荀子来到楚国受到冷遇,而楚人、荀子的学生李斯则离楚去秦效力,就非偶然。因此,黄歇的养士,绝非招揽人才,用于国难,而是私蓄势力,包藏祸心的。这从黄歇与其食客的所作所为可以得到证实。原来楚考烈王无子,食客李园让其妹与黄歇通,待有孕后,黄歇与李园妹谋,进幸考烈王,以期“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38],做“娠姬窃国”[39] 的美梦。

另一食客朱英以为李园兄妹不可信,考烈王死后“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不如趁“楚王病”以“代立当国”,而后“南面称孤”[40]。黄歇以为李园虚弱, 不敢轻举妄动,考烈王死后仍入棘门吊,果被李园死士所杀。黄歇的养士适得其反,不仅自己招致杀身之祸,而且也把楚国推向隳亡的绝境。其时(公元前238年),秦王政杀女戮土毋,废吕不韦。

楚国由于黄歇篡国野心而内部相残,秦国则整肃奸宀九,政令划一,两相对照,楚国结局也就未卜可知了。因此,楚国晚期政治的腐朽没落,其根子在黄歇。黄歇对楚国的败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古人论及楚败亡原因,指出楚国非无“坚甲利兵”可用,亦非无“固塞险阻”可守,而在于“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41]。此“道”即为统治之道。可见楚国晚期政治失误,用人不当,黄歇误国,是使自己招致败亡的真正原因。

关于“春申君黄歇在楚国的传奇一生 黄歇结局如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一钰]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wzszyy.cn/ylzx/202507-8786.html

(10)
一钰的头像一钰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一钰的头像
    一钰 2025年07月25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一钰”

  • 一钰
    一钰 2025年07月2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春申君黄歇在楚国的传奇一生 黄歇结局如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春申君黄歇在楚国的传奇一生 黄歇结局如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

  • 一钰
    用户072504 2025年07月25日

    文章不错《春申君黄歇在楚国的传奇一生 黄歇结局如何?》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