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鲤湖什么季节最美

夏天去会比较好

自然景观

九鲤湖

九鲤湖荡青漾翠,碧澄一泓,是个秀丽的天然湖。湖的四周,林木葱茏,千

九鲤湖

岩竞秀,怪石嵯峨,瀑漈泱泱,兼具林泉水之胜,上游涧底遍布如白如樽、似瓮似井等奇形怪状的洞穴,传说为九仙炼丹的遗址。山间林野散立着无数奇岩怪石,诸如蓬莱石、瀛洲石、羽化石、玄珠石、龙擦石、枕石、天然坐等,蔚为奇观。 九鲤湖最著名的风景是九漈瀑布,各漈因状得名。有雷轰漈、瀑布漈、珠帘漈、玉柱漈、石门漈、五星漈、飞凤漈、棋盘漈、将军漈、各漈落差大至100多米,小至3-4米,九漈瀑布或飞流之下,或银蛇飞舞,或喷珠扬玉,其中是为壮观的是瀑布、珠帘、玉柱三漈。九漈瀑布全长10余公里,沿途悬崖夹峙,蜿蜒曲折,十分引人入胜。

化龙洞

化龙洞在古梅洞西向三五步处。传说古时有一病人向仙人 求药,仙人给他药吃,顷刻间雷电交加,病者化成一条龙飞走 了,留下这个石洞,称为“化龙洞”。 白云洞  白云洞位于珠帘漈旁的悬崖处。珠帘

湖光掠影(10张)

水雾如云,缭绕洞口 。崖险洞僻,人不易到。 桃源洞在石湖西南向的丹崖之上。传说古时有游人进入洞 中,豁然开朗,见到万树桃花,落英缤纷,故名桃源洞。

麦斜岩

当地另一著名景点叫麦斜岩,麦斜岩距九鲤湖仅10公里,返回仙游县城时可顺道游览当地著名古迹东门石坊。

人文景观

九鲤湖景区人文景观众多,有摩崖题刻,道教名观、艺术建筑和文物古迹20多处。湖山间“任楷草题镌几无完石”、“天子万年”、“第一蓬莱”、“碧水丹山”、“观

瀑”、“九鳍腾云”、“飞雨奔雷”等历代名人题刻,古朴大方、遒劲洒脱;湖滨的九仙观、水晶宫、玉皇楼、迎仙会馆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将军、观澜、观瀑、怀念、爱乡五亭,依山临水、玲珑精雅;景区内尚存的何仙宫、全竹庙、更衣亭、湖光亭遗址,是游客怀古的好去处;宋孝宗皇帝赐予“仙水灵惠”金匾的一泓“仙泉”,以清洌甘甜,不干不涨称奇。

祈梦文化

九鲤湖是我国汉族居住区祈梦文化的发源地,何氏九仙是民间流传历史最长、影响最广的司梦神灵,是历史上唯一被公认为全国性崇拜的梦神,其祈梦程式

九鲤湖

自唐宋一直沿用至今,堪称为研究我国祈梦文化的“活化石”。历代达官显贵、骚人墨客来此朝圣、祈梦之风盛行,六朝太府卿郑露、宋端明殿学士蔡襄、明礼部尚书陈经邦、状元 罗伦、江南才子唐伯虎、地理学家徐霞客、清代名宦李光地及近代一些政要都来过这里游览、祈梦。明著名小说家冯梦龙、清著名学者纪晓岚、梁章钜等人对九 鲤湖的梦文化都作过生动的记述。九仙信徒遍及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民间至今仍保留着来九鲤湖朝圣、祈梦的习俗,这在全国风景名胜区中是绝无仅有的。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许多多以梦文化为题材的优美词章和梦验故事,给九鲤湖风景区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神往。

1998年九鲤湖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鲤湖风景区交通便捷,盘山公路直通景区,从仙游城关至九鲤湖有旅游专车直达,区内建有停车场、宾馆等服务设施。

祈梦传说

(1)王献臣生平

王献臣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东郊吴县宦门之家,幼时聪颖敏悟,咏诗作对出口成章,才华出众,闻名十里八乡。

王献臣故居

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王献臣被举荐入京应试,经过会试三场中式,登癸丑科毛登榜进士第。初授行人司行人之职,掌管捧节奉使之事,操办颁诏、册封、抚谕、征聘等工作。由于精明能干,得圣上赏识,继而擢升为巡察御史。一年,王献臣奉命巡察京都东安门北东厂。他执法无私,得罪了太监,被诬陷,连遭廷杖、系狱刑罚之苦,最后被谪贬岭南当驿丞,掌管驿站中的仪杖、车马、迎送之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朝廷对旧臣获罪之事予以重新核实,王献臣得以平反昭雪,重新起用为浙江永嘉知县。在宦途上遭受多年挫折、冷落,对仕途已经心灰意冷,因此他无心在朝为官,意欲早日返回姑苏老家,退隐林泉隐居,并为自己的千金择觅佳婿,以享天伦之乐,安度晚年。九鲤湖何氏九仙以梦验灵异,在明代早已名闻京都。王献臣在永嘉任上,公务之余,便微服偕同一亲信,风尘仆仆,不远千里来到闽中九仙胜地九鲤湖观光和乞梦,祈求鲤仙为他指点迷津。

(2)祈梦传说

是夜,王献臣住宿九仙祠,焚香叩拜之后,须臾间进入梦境。朦胧间仿佛望见仙

九鲤湖(6张)

翁手持拂尘跚跚来到跟前,对他言道:“王生一片虔诚之心,不远千里来到九鲤,为求两件心事前景如何?仙人不负你所望,请看梦示,以实现你平生的夙愿”。接着仙翁指引他登上“天子万年”石旁,并咏诗云:“王生为女择婿求,白石阶前先唱游,上海龙华寺里会,必定才子配佳人”。仙人言毕后,又带他到一处荒废的寺院,望见墙壁上隐隐约约书有“隐”字,周边清静而空旷。并赠诗曰:“姑苏古城久扬名,地平水沛绕前沿,光阴流逝沧桑变,择宅居处城东边”。仙人为他了却两件心事揭示梦兆。献臣不甚了解其意,要求仙翁明喻,瞬间仙人不见了,醒来梦幻情景却历历在目。

王献臣早闻上海有座龙华寺,因择婿心切,一天,他携妻带女特地去上海龙华寺焚香膜拜,并观赏龙华宝塔。斯时,恰巧昆山状元朱哲文父子亦在此烧香许愿,为其子择个美貌贤慧媳妇。古人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两家正巧相逢,言语投机,道出真情,得知朱状元之子尚未婚配,此人淡泊功名,好习禅学,颇合献臣心意。真是踏破铁鞋无处寻,得来全不费功夫。婚后两人夫唱妇随,生活美满甜蜜,印证九鲤湖的梦兆灵验。

九鲤湖

王献臣心想叶落归根,回到永嘉之后,便着家人回老家择土取仁,看了好几个地方,却都不如愿。待到他致仕后,亲自带着地理先生,按九鲤湖梦示意境,在姑苏城内外寻找,终于在城东附近找到一处地势平坦,来水充沛的废墟。据传,此地曾是南朝高士戴顒和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居处,眼前有一座元代的太弘寺已是断壁残垣,破落不堪。其印象颇似梦中所见的情景。于是,他买下了这块地。经过精心设计和营造,终于建成了一座山水相映,林木葱郁,古朴典雅的园林别墅。为了纪念仙梦之灵,他特地在全园最高之处,构筑一座梦隐楼,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也”之意,把这座心爱的园林取名“拙政园”。

据传,拙政园筑成后,王献臣经常邀请姑苏名流韵士雅集宴饮,吟诗作画。其中文征明所作的《王氏拙政园记》和就园中三十一景所作诗画及题记最为著名。文氏在《梦隐楼》诗前题记云:“梦隐楼在沧浪池上,南直若墅堂,其高可望廓外诸山。君赏乞灵于九鲤湖,梦得‘隐’字。及得此地,为戴顒、陆鲁望故宅,园筑楼以识。”其诗曰:“林泉入梦意茫茫,旋起高楼拟退藏。鲁望五湖原有宅,渊明三径未全

荒。枕中已悟功名幻,壶里谁知日月长。回首帝京何处是?倚栏惟见暮山苍”。

(3)祈梦遗址

王氏拙政园在历史的沧桑中虽几易其主,但它作为我国明代园林的代表作一直完好地保存下来,真是万幸。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饮誉世界的东方名园之一。

这座园林,如今仍在江苏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占地4万多平方米。全园以水池为中心,主要建筑物均临水而筑。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凿池叠山、广植树木,点缀有芙蓉榭、听雨轩、天泉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以远香堂、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宜雨亭、香洲、玉兰堂、得真亭、志清意远等景观;西部主要由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留听阁、见山楼、倒影楼、浮翠阁等。陈设雅致,各处筑以漏窗、四廊相互联系,有山水亭台交相掩映之胜,为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杰作。

金马玉堂三学士

林文(1387-1474),明代探花,学者,字恒简,号澹轩,莆田城里赤柱(今英龙社区赤柱巷)人。明宣德初年,林文及两位学友年逾而立,屡举不第的秀才,悉闻九鲤湖祈梦灵验,于是,同往九鲤湖乞示功名梦。一年秋日,他们三人从莆田徒步到九鲤湖游山玩水,欣赏九鲤湖的旖旎风光。夜宿住九仙祠,先行焚香敬拜,瞬间,三人同进入梦乡。偶梦三人同梦来到一座祠宇门前,望见一位白发仙翁,手持拂尘向他们作揖,并言道:“三位士子不同名,黉门同窗友谊情,欲知前程看门联,官居翰林其一人”。

于是三人遂一齐举目展视,但见左扉门扇敞开着,字句看不到;右扉向外虚掩,联上书写着“金马玉堂三学士”七个字。林文欲邀两位学友步入门槛再看清左扉上的下联字句,可那二位同学却认为神人示意已十分清

楚,不必要再去看下联了。他俩急忙拉着林文的手扭头便走,匆忙之际,三人摔了一跤,不觉惊醒来,原来是南柯一梦。从此之后,三人回乡自以为必定大器晚成,精心研读书经,应付朝廷卷试。

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林文同两位同窗学友参加乡试,林文果中了举人,而那两位学友名落孙山。宣德五年(1430)林文被举荐参加会试,登一甲第十六名,之后殿试廷对第三名,高中探花,被授为翰林院编修。而那两位同窗,后来又连考数次不第,直到年逾半百,仍为童生。

正统初年(1436),林文参与编修《宣宗实录》,书修成后,升为修撰。他曾两次出任会试考官,后因父母相继去世,便一直在家守孝。斯时,三位老同学集在一起,聊谈当年九鲤湖祈梦之事,那两位老秀才不免表示憾慨。林文则反劝他们道:“当初我邀请二位学兄跨进门内再看清下联,不料二兄却不耐烦而返,现在何不如再上九鲤湖祈求一梦,或许仙翁重现当年明示”。三人赞同,一天又重登九仙山,且果然再梦到那座祠宇门前,这回看到的是右扉敞开,左扉虚掩,联上书是下联:“清风明月两闲人。”这时,那两位学兄才口服心服。自怪当初要求功名心切,无心再看下联,就往回跑了,不能抱怨仙梦不灵。

林文丁艰除后,仍返京复职,这时他年逾五旬,乃未见升迁学士,心里对梦中上联那句话感到困惑不解。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林文55岁,升为左春坊左谕德兼修撰,次年修《历代君鉴》,书成,又升左庶子兼侍讲。景泰七年(1456),他修成《寰宇通志》,再升为庶子,仍兼侍讲。英宗天顺元年(1457),林文拜为翰林学士。天顺四年(1460),年逾七旬的林文,向英宗上书告老归乡,皇上不允,圣上对内阁李贤说:“林文老成忠厚,不可放去。”时人也称林文德性坚确而不移,气质沉静而不躁,处心平易,操行洁修,暮年神色安康,人尽服其耆德”。成化元年(1465),林文以旧讲读官升为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至此,林文才悟出仙翁的暗喻“三学士”,原来是指他连任景泰、天顺、成化三朝学士的应验。他自知功名到此已达顶峰,再次上书,向宪宗恳请致仕归乡。尽管此时他已75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应对精明,宁静守礼,真诚待人。他告老返乡时,那两位学兄早已离开人世。

林文致仕返乡后,在家安度晚年,爱其诗文,律诗温淳高逸,对仗工整,自成一家。常赋游莆田附近的寺院,留下许多诗篇。今录其二首,以飨读者。其一《灵岩广化寺》诗云:“郁郁长松护石关,巍巍双塔倚云端。瀑声落涧千寻险,山色当门几许宽。风度花香飘客袖,雨余鹤迹印仙坛。留题古壁皆珠玉,自扫尘埃仔细观”。其二《石室岩》云:“篮舆缓步访招提,径入烟萝路不迷。山色有无云聚散,钟声远近寺东西。红飘涧底看花落,翠滴檐头见鹤栖。落日催归余兴在,南廊扫壁更留题”。

林文著有《澹轩文稿》,于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于家病逝。享年87岁。赠礼部左侍郎,谥“襄敏”。宪宗还特遣官谕祭与营葬。

水文化

水,是自然景观的构成之一,也是旅游的重要资源。水,对九鲤湖旅游区来说,更是至关重要。九鲤湖百分之八九十的景点或多或少都与水有关,可以说,水是九鲤湖景区的生命线。水不但能以自然属性来装点美化九鲤湖的景致,还能以文化属性来提高九鲤湖景观的品位。挖掘与开发九鲤湖的水文化现象,对九鲤湖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九鲤湖

水体本身是一种自然形态的客体,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采取各种方式和措施,利用水的性能来造福人类,这样,水便作为一个载体被赋于人文意识而有了文化特征,从而体现了水的价值。例如:九鲤湖之水自古有之,但在荒古年代,此处杳无人迹,它只是以一种自然形态的水默默流淌着。一旦人们发现了它,见到它那种雄奇的势态和美妙的姿影之时,人们就由衷地用比喻、用诗赋等抒情方式来赞美和赞叹它。这样,水便被注入了人文意识而具有了鲜明的文化特征。此时,它除了被称为“水”外,还被人们赋以“瀑布”、“珠帘”、“玉箸”等雅称。随着人们对九鲤湖之水的赞褒传播,风雅之士们“靡不闻风而翘想之”,激发他们一睹为快的欲望,而不远千里纷纷来游玩观赏,这样,水不仅固具了文化特征,而且还产生了观赏的价值和由此带来的旅游价值。

风俗时尚是旅游资源的深层开发,而水文化在风俗时尚中又十分突出。九鲤湖与水

九鲤湖

有关的最明显风俗就是祈雨。它是建立在对九仙的神灵崇拜基础上的一种世俗现象。宋时对此处的祈雨习俗记载最详:“宋乾道二年,旱甚,县官祈祷,立即灵应。三年,封仙翁嘉应侯。淳熙十四年,大旱。郡守朱端学率父老诣祠下叩祷,其明日白龙现,雨三日不休,乃上其事于朝,赐额‘仙水灵惠’,加封仙翁灵显侯,捐郡帑二十余万,委邑尉马良臣相役建庙。寻遭水患,乡人因而重修之。宋开禧三年丁卯,旱甚,县牒训导叶澄祷于此,某霖之霈,岁乃大熟……”。([明]周华《兴化府志》卷二)

明代进士王世懋在《游九鲤湖记》中认为九鲤湖特色是:“闽山以水称奇胜者,即亡如九鲤湖,且著梦灵,宦游者多祷焉。”同朝名士林澄名在《九鲤湖记》中认为九鲤湖特色是:“莆之山水,多以水石见奇;水石之胜……而鲤湖为最”。由此可见,九鲤湖之奇胜在于水、石、梦三特色。

鸣禽苑是观赏百鸟的景点,位于仙女湖舞龙湖景区中心部位,四面环水,三面水又被山环抱,北面与若虹群岛隔湖相望,恰如一颗龙珠。岛上观鸟区有“百鸟天堂”,“孔雀园”,“鸵鸟园”。鸟艺区是一个鸟艺表演场,大小鹦鹉在训鸟员的指挥下为游客表演各种节目。在绿茵草地上,数百羽洁白吉祥的鸽子在悠闲地嬉闹。

仙女湖主要景点 会仙岛位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舞龙湖景区的东部,在江口大坝的西南。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位新余少年在此偶会下凡的毛衣仙女,并与其中最美丽最年轻的仙女佳偶天成,由此而得名。会仙岛背倚二座犬牙交错的鹭鸟半岛,虽然是块只有250平方米面积的弹丸之地,却是观光者通往主要景点的水土咽喉。

岛上筑有会仙台,由会仙台和毛衣女下凡群雕两大部分组成。会仙台高约9米,平面为圆形,是带刹穹窿顶式艺术楼阁建筑,分为楼阁与楼座上下两部分。楼阁中为圆顶阁房,外缘则为八拱券形格扇门窗,呈耳状耸起,既象花瓣,又似羽人所披这羽。阁房之内直径10米许,面积30余平方米,为电子游艺室和《仙女湖风光展》。房外环绕2米宽的阁廊,是游客观鹭的发场所。楼座是出售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的卖品部。

会仙台前面矗立着“毛衣女下凡”群雕。它呈曲尺状,坐向110度,即坐西偏北20度,朝东偏南20度。雕塑基座上镌有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卷十四《田中毛衣女》全文。群雕采用圆雕与高浮雕相结合的技法,从上至下雕塑七位心眸澄邈、神(三点水亭)形凝的毛衣女,她们兰芬灵濯,玉莹尘清;凄心霄霞之境,炼容洞波之滨,挥舞玉臂,脚踏祥云,从天上飘然而下! 洪阳洞,又名严嵩洞、狐仙洞,位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钤阳湖景区西北的袁岭第三峰南麓,西望昌山庙,南瞰钤阳湖。因其深邃奇巧的石灰岩洞而享有古今胜迹的美名。相传东晋著名道学家葛洪、类阳二人,曾在此洞栖真养性,修道炼丹,故名洪阳洞。又因明代权相严嵩少时读书洞中,迄今传有“狐仙伴读”、“吞食夜明珠”的佳话,所以民间又称之为“严嵩洞”、“狐仙洞”。

据民国二十九年《分宜县志》载:洞内“有石室十七,石穴七十二”,绵延十余里,分为东西二部分,东部高大宽敞,西段幽暗深邃。洞内怪石壁立,钟乳嶙峋,琳琅满目,仪态万千!

洪阳洞洞口在有岩(山加赞)(山加兀)如盖,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守道邬鸣雷顺着洞口的山势建造三间亭屋,重塑葛洪、娄阳三仙真像,屋上悬匾,题写“古洪阳洞”洞名。洞口之后的洞门,东向离地四十尺高,由洞门进入石室,开始觉得平坦,明爽可容百人。从西洞进去,始感幽暗,每间各有小门,次第而入,旧有游人进到第七十二间时,听见昌山渡传来的(竹字头加高)声。洞中有水,春溢冬涸,云霞烟缦。内有穴通顶,仰见天日,俗云:“天心又有石燕至,春或能飞翔。”也正如胡徽诗中所述:“天窗通月影,地穴透江津。”

从各洞特点来看,首洞就是由洞门进入的可容百人的石室,其中原本立有葛洪、娄阳二仙塑像。仰面石壁上横镌“洪阳古洞天”五个大字,古朴苍劲,气韵雄建。“洪阳古洞 天”字壁上有石榻,榻上可仰抚云崖;云崖的对面,也就是右侧,有块题诗石,刻有历代诗文;从题诗石下来就是志游石。而在“洪阳古洞天”字壁与专游石下方,便是洪阳洞的标志景观──丹灶、丹池,据说这就是葛洪、委阳炼丹用过的灶、池,如果将手伸向其上,尚可感受到一股升腾的热气,相传这是当年炼丹的余热。此外,洞的右侧还有块呈弧状向左低垂的象鼻、虎爪。

二洞地势渐低,中间是顶天立地的乾坤一柱峰,亦称擎天柱,柱左是悬碧、云岩、斗光、五云岩等石;柱石为孕云、题名石、丰钟、观音石四景,而孕云石孕育的云雾,飘浮不定,横贯柱的左右。三洞宽广绵长,石若云流;中上部并列壶里乾坤、别是一天(亦称别是洞天)两景;右为瀑飞泻、玉笋峰立;左为流云托月(又名月窟)、空心石磨。四洞中立一柱,名为在龙柱峰,它比二洞的乾坤一柱峰稍为弯曲;柱左是石僧、云石、寿星、栖凤、蹲狮、啸虎六景;柱左从上至下,依次为观音石、子石、土地石、石香炉四景。四洞的特点是四角有景,别有风味,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角分别是观音石、云石、石香炉、啸虎石。五洞上悬雪崖、云窝、石馨,与烟光相掩映;中列银峰、石墙、北土;下布南田、石螺、石蟹。

洪阳洞自五洞之后,便分为东西三段。从东段来看,东门洞中置一柄高张的仙伞,伞右壁孔幽深微亮,名曰名窦;伞左为云海悬钟;钟左峭壁陡立,带岩直竖,仿佛八幅罗裙,是名带岩文名八幅罗裙,下有一泓井泉,清澈可爱。东七洞上有云波盘涌、石崖空垂(即小石崖)、覆崖半壁三景鼎耀;下为盐翁与醉仙,默然相对于雪白的盐池两旁,千古兴衰,万物生灭,似乎都在他们的无言之中。东八洞霞灿云流,直垂而下的石帘与方广平夷的题诗石争奇竞势,并驾齐驱。东九洞则是通天窍独步天下,一线阳光透下,给这里洒下了几许温暖,下面的众多的小石犹如引颈相望的鸡群,众星捧月般地环绕着洒下阳光与温暖的通天窍。东十洞在悬崖坠石的掩映下,立着一块屏幕般的题名石,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游人题名其上!而洞左下方的马冈,宛如一匹过河的骏马,半掩其体;洞右的石釜,形神兼备,传国仙人烹煮之器。

再看洪阳洞西段。西六洞云浮天际(浮天石),云庵隐现;右侧的石鼓扣之欲鸣,鼓下莲房,历历可数,妙不可言;左侧则为裙褶石;洞底琼峰玉穴,互为阴阳。西七洞左有帆墙高挂,舟船急进;右为石燕纷飞,(土加厉)房交错;右下方则是四根桂笏,端平耸列。西八洞左置龙门,右竖大石门,下蹲石麟,似有“麟游洲渚,倒影乎汉水澄泓”之趣!西九洞上为桠崖(一称柳岩)共玉笋并列;中有雪岸与冰崖(又名消水洞)遥峙;下是石龟、玉山,那石龟的头伸向玉山,似有征服之意。西十洞的浑天仪石,壁光莹净,横贯两端,象长虹一样弧状拱起,予人以曲线之美;浑天仪之下的左壁、则有鹤岩,它是三只姿态各异的石鹤,或昂首向上,或平视前方,或回头凝望,充满了天然的野趣。西十一洞天线孤悬(一线天),翠屏叠嶂;左枕卧龙,右为波涛起伏的浪纹石,右下角耸立着大块乳石岩。最后是西十二洞,洞中偏左是玉浆、滴漏、霞纹三景鼎秀,其中的霞纹石红紫辉映,韵味无穷;左下方跪着石牛;右下方同是注视石牛的石缰蠡鸨、石犬。

此外,洪阳洞顶部还有小洪阳洞,洞中很小,介宽敞可容百人(注:另有一说认为可容千人),内有玉仓、石阁、石磨之类的景观,不可胜纪,石如膏乳,有似玉者,旧传有晋宋时人题字在深窈处,没有照明工具无法进洞,而且险绝难探。小洪阳洞之上百余米,又发现一洞,内中天地,尚待探索和开发。

自古以来,洪阳洞在钤邑(指分宜)名景中,号称第一。无论是尧风浩荡、舜日高明的太平盛世,还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动荡年代,都有慕名而来的高人韵士、画客诗翁在此赋题记,吟诗作画。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作诗曰:“人道归云未足夸,洪阳石乳更(谷加含)(谷加牙)。连环入梦难纡轸,回首西风又日斜。”明嘉靖间权相严嵩亦赋《游洪阳洞》七律一首:“二仙何代隐岩阿,涧绿山青长薜萝;尘世总经沧海变,丹(土加丘)长占水云多;天台拟到逢桃实,石室归疑烂斧柯;思想此中寻静侣,因牵俗累欲如何?”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春,分宜知县周应治游洞后,曾撰游记,并命画工绘制洪阳洞图。另外,洪阳洞洞口还存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84年5月4日被列入新余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文物旅游胜地。

现在,洪阳洞内道路井然,灯光通明,游人如织,在为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的一个主要景点。 万年桥,又名万岁桥,俗称东门桥,横亘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钤阳湖南部,全长384米,通宽7.68米,是一座拥有11孔的大型石拱桥,也是古分宜城通往南方的主要通道。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明军进剿倭寇取得重大胜利,寇首相继落网,一时献俘京师,君臣同贺!趁着这喜庆的气氛,分宜百姓通过严世蕃致函其父严嵩,倾诉因为城东清源古渡浮桥的经常损毁所带来的不便,请求改建成石拱桥。严嵩概然允诺,一面派严世蕃赶回分宜,在清源石渡东边选定桥址;一面亲赴江浙考察桥型,聘请工匠,购置石料,以大船装至樟树,再换装小船溯袁河运回分宜。整个工程始于该年九月,次年六月竣工。耗银二万余两。

新桥落成后,取名为万年桥。据严嵩撰写《分宜县万年桥记》所载:“斯桥曰:‘万年桥’以无忘天子之恩,以仰祝万寿与天地相为无穷焉!”

从构造上看,万年桥可分为面、身、基三部分。桥基由10座千枚岩石垒砌的桥墩组成,每墩皆嵌有风格粗犷的吸水兽。从桥墩迎水面呈锥状尖挺的分水金刚雁翅墩,既奇伟 挺拔,予人以艺术上的审美悦感;又分滔析浪,减缓了河水的冲力,巧妙地发挥了桥基的自我保护功能,使得桥休经历四百三十三个春秋的风风雨雨而安然无恙。桥面宽阔平整,铺着大青石板,两翼护以望柱与栏板连环相扣的石栏杆,栏板上琢以珍禽怪兽和奇花异草,栏杆两端衔有两对抱鼓石,恰好与桥头的两对石狮背脊相对,而在桥北约五百步处,有一尊石雕bixi,(传说中龟石。相传龙生九子,其中之一叫bixi,形似龟,力大无比,好负重。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bixi的形状)驮着高2米、宽1米、厚0.3米的《分宜县万年桥记》碑。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严嵩曾孙──参将严云从重建碑亭。乾隆七年(1742年)桥东侧石栏倾移,分宜介桥严姓合族重修。1921年分宜县集资重修第三孔。1946年,桥南第四墩塌石过半,分宜县参议会拨款100万元修缮。1958年兴建江口水库,分宜县城乔迁新址,万年桥便同老县城一起被淹没了!后来,为了勘测或通航的便利,有人将跨度14.4米的中拱炸毁。令人欣慰地是:每当枯水季节,万年桥那悠长的身躯便全然探出水面,这种海市蜃楼般的妙趣,这种饱经沧桑的残缺之美,使之成为游客竟相凭吊的胜地!1988年11月17日,出席“严嵩与明代政治学术讨论会”的国外外学者,慕名游览了万年桥。笔者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有幸一饱眼福。学者们或三五成群,窃窃私语;或独步桥头,凭栏长啸,似乎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来抒发心中的怀古幽情,回味它及它的建造者往日的尘梦! 龙王岛位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东南面,距六合群岛250米,南北长950米,东西宽750米,面积51公顷。它鸾回凤举,卓然嚣外,峨峨焉若望庆云之沓轸,浩浩焉似泛沧溟之无极。它的平面锡橄榄,又似台湾宝岛;立面呈等腰三角形,颇有日本富士山的风韵。它海拔190.5米,既是仙女湖最高的岛,与其龙王派头相适应;又处在四大湖湾的交结点上,南北翼护两大群岛,东西臣服诸多半岛,与其九五之尊位相吻合。岛上奇松与瘦竹竞秀,翠藤并野花争妍。东西二面山腰分别耸立着由聂朋先生起名的凝秀亭和漱影亭,两亭皆粉柱素檐、小巧玲珑。凝秀亭是一座石雕仿筒板瓦六角攒尖顶石亭,柱脚边安有石质坐凳栏干,其外缘上衔向外倾斜的靠背栏杆。游人可以坐在坐凳栏杆的同时,身倚着靠背栏杆歇息解乏。亭的正面镌刻一幅胡明与聂朋先生合撰、胡小勇先生所书的楹联“山色浮波怡目,湖光藏幽空心。”漱影亭则为石雕仿筒板瓦圆攒尖宝葫芦顶石亭,亭有六柱,柱脚边设坐凳栏杆,亭中有圆石桌和三个鼓形石凳。亭的正面镌刻胡明、聂朋先生合撰,胡小勇先生书写的一副楹联:“一湾常留涟,百岛难得秋。”一湾是指该亭所以的大湖湾──洋田湾;百岛概指拥有百余个岛屿的仙女湖风景区。楹联形象地描绘了仙女湖风景区四季如春的湖光山色,陷喻游人在这里留连忘返、乐得其所。

顺着陡峭的游步道向上攀登,便到了龙王岛脊顶。这里既平坦如砥,又蜿蜓幽深,从南至北有凌水崖、龙王庙、邃怀亭、通雅亭与观日石五景。其中,除龙王庙外,其余四景景名或亭名皆为聂朋先生命名的。沿着岛东天梯般的磴道上到岛顶,左面是一座石雕仿筒板瓦的重檐八角攒尖宝葫芦项石亭,亭名为邃怀亭,亭顶上下两重,每重各八个角檐,它们舒身飞翘,并驾齐驱,既有挺拔之势,又予人以奇妙的曲线美。亭柱脚边,设置坐凳栏杆。亭的前后,分别镌有聂朋先生创作、王忠宪先生书写的二副楹联:

“妙水妙山妙风妙月,妙不可言;

春色春声梦春情,春尽销魂。

岚光横眉千峰翠;;

湖色照面万花春。”

从邃怀亭往南,便是龙蟠凤峙、耸壑凌霄的龙王庙,为歇山式庙堂建筑。屋顶覆有**琉璃筒板瓦,正脊之中置一宝瓶,二条腾行之龙隔瓶相向,正脊两端则饰有龙口大开、咬住正脊的龙头形正吻,相传该正吻能喷水防火,所以成了古建筑厌胜之法的象征。龙王庙是座山岛小庙,左、后、右三面屏以红墙,前面是檐廊及庙门。庙门为四扇格扇门。格扇门上面的格心,是棂条所拼的几何图案;格扇下面的裙板则为黄漆画花衅案。庙汴门楣高悬凌浩先生所书的“龙王庙”。匾额。庙门两侧是漏明窗,窗棂以木条构成几何图形。庙的四周有一台基,台沿圈着石栏杆。庙中端坐着黄袍加身的龙王,据说这龙王呼风唤雨,神通广大。每当亢旱,乡民们鱼贯而来,礼拜祈雨,辄有灵验。

从龙王庙再往南,抵达岛顶南端的凌水崖。这是一块苍松掩映下的巨崖,通体散发着气傲烟雾、势(足加俞)风雨的峻韵!而其险绝不亚于庐山的龙首崖,况且其周围梦幻般的秀色,又有其独到之处;从崖上俯瞰四周,只见山重水复,云遮雾绕,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岛屿,或连峰接岫,绵绵成韵;或分天隔日,空灵虚明。既象一颗颗镶嵌在水中的绿宝石;又似一个个碧罗罩体、幽态盈怀的睡美人!特别是美人那朦胧优雅、起伏连亘的曲线、更是让人心旷神怡!这不同于西方文明所注重的尖挺、直线与几何特点,而是渲染了华夏文明中讲究曲线,追求完美,崇尚深远、平远、阔远、迷远、幽远的意境!再说那些蜿蜓难尽的湖湾近看似一面面洁净的明镜,远眺象一条条缠绵不清、无有穷尽的白练!。

从岛顶南端折回岛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通雅亭。这是一座石雕仿筒板瓦重檐圆攒尖宝葫芦石亭,六根亭柱之间,设有坐凳栏杆,亭外有圆台,台沿建有石质单钩栏。在亭的前后,分别钤刻着聂朋先生创作、王忠宪先生书写的二副楹联:

“四水寒光起,千山雾色开。”

“红日染碧岫,银月映清波。”

由通雅亭北下,可以登上底部凹空、古趣横生的观日古。这是一块既棱角分明又浑圆滑腻的巨石,象征着行主智圆、逞才遂意的君子。伫立在这紫灰色的观日石上,既可以扫视岛东、北、西三面的碧影岚光,将半个仙女湖的景色一览无余,又可以西观日落、东仰日出,体悟腾身碧海、挥手红尘的最高境界! 昌山庙,又称龙姥庙、阅城君庙、圣母庙。位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钤阳湖西端的昌山峡西岸,坐西朝东,依山傍水,古木参天,上下三进,楼阁井立,建筑巍峨壮观。庙门有副楹联:

“肇于唐,封于宋,圣迹朔越城,千秋声灵仰圣德;

子则孝,母则慈,神功崇护国,万民依赖沐嘉休。”

相传龙姥庙在康州(州治在今广东德庆县)悦城县。唐元和(806-820年)年间,卢萼常游仕南越,曾代理康州录事参军之类的小官。他听说供奉龙姥与龙伯的龙龙姥庙委灵验,于是到庙中烧香祈祷,希望能荣任主治一县的父母官。夜晚,他梦见龙伯说:“你当为此官,想报答我吗?”卢萼当即许诺一旦梦兆成真,就敬祠龙姥与龙伯。次日,卢萼找术士占梦,得到“见龙这贞”的吉兆。他心中大喜,请人绘制龙姥与龙伯的图像,日夜祠之。大和五年(831年)卢萼得偿所愿,出任宜春县令。次年,因卢萼治县有善政,得到上级嘉奖。这年大旱,他祈祠龙姥,保佑这里风调雨顺,并在水陆交通枢纽的昌山渡创建龙姥庙,亦称阅城君庙。由于龙姥(亦称温姥、温媪)抚育龙伯与龙伯孝敬龙姥的故事流传天下,唐代又赐庙额为“孝通”,意为孝义通天。由于古人有以地望称呼建筑景物的习惯,故又称为昌山庙。

昌山庙中塑有五十四座神像,而供奉的主神为龙姥(亦称龙母娘娘、昌山圣母),庙中宝有历代文人所赠的诗书绘画,清雍正乾隆年间又增建门楼、墙垣和文昌阁等。千余年来,该庙灵光独耀,香火鼎盛,吸引了方圆几百公里的信众。特别是农历八月十三日──纪母诞辰纪念日,鼓乐齐鸣,锁呐声声,香客云集,热闹非凡,甚至远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省的香客都来朝拜。

由于年久失修,庙宇日见朽败。1962年佛教协会曾投资修缮。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7月3日,庙定被当作“四旧”捣毁,所有雕塑、书法......等艺术珍品荡然无存!昌山庙几乎陷入万劫不复的惨境。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随着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的开发,1992年市有关部门批准修复昌山庙,经过分宜县旅游部门的努力,迄1994年冬止,修复了昌山庙的观音殿以

及对河的春源码头。后者因马来西亚华人刘春源先生捐资修建而得名。

观音殿坐向为70度(即坐西偏南20度,朝东偏北20度)。该殿屋面盖着**琉璃瓦,屋脊两端饰有鸱吻。脊中耸有宝顶,宝顶上为瓶状顶刹,下叠四颗宝珠;脊上雕有两条腾龙,身体皆呈“S”状,隔着 宝顶相向而戏。该殿面阔五间,柱成六列,悬挂六个大红灯笼,正中的明间挂二个灯笼,左右次间、左右稍间各挂个灯笼。殿中供奉着观音菩萨。观音左有大鼓与女侍童。右有男侍童。观音与男女侍童皆于莲台之上,而莲台又在仿须弥座上。观音像及其座台稍前凸,整个座台平面略呈“品”字形。观音像前设一黑漆香案,上置昌山圣母塑像。观音殿阑额下高悬红布帷幕,幕顶横一布匾,上书“神光普照”。目前,游人已来此观光许愿、抽签,祈求幸福及民灵的安详。不久,昌山庙的其他两进庙堂将得到修复,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完整的昌山庙建筑群将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去处!昌山庙必将重振灵风,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带来美妙的憧憬! 蛇岛位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舞龙湖景区若虹群岛北面,面积仅有3.5亩。是一块稍大于会仙岛的弹丸之地。

登上蛇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梅瓶状棕色巨石,其上镌刻“蛇岛”二个朱红大字,拙扑古雅,韵味悠长。许多游客纷纷在巨石旁留影纪念。然后他们沿着如意踏跺拾给而上。踏跺的前段罩有30米长的葡萄架,使开怀悦体的游客们恍入梦境,走无100级的如意踏跺,便到了蛇馆。

蛇馆坐北向南,为封山式江南民居建筑。两侧山墙对称,为五滴水式叠落防火山墙。蛇馆面积160平方米。正中的明间,面积有60平方米。这晨陈列了蛇类及标本,随着讲解员的介绍,游客对各类蛇的毒性、生活习性、医用功能及蛇伤防治等知识会有一人初步的了解。两旁的厢房,则为左右次间,分别为工作室、蛇餐馆、卖品部等。卖品部内,有蛇药、蛇洒、蛇制品等商品出售。

蛇馆之后凿有蛇池。120平方米的蛇池分隔成四个小蛇池,分别饲养着各种蛇类1000余条,其中不乏珍稀蛇种。游客可沿台阶登上蛇池平台,从两侧往下观赏,既方便又安全。蛇岛还举行定时的蛇技表演,既新奇又惊险,令人叹为观止,游客若有兴趣和胆量,也可以与蛇共舞,同蛇合影,绝对刺激和保险。

仙女湖交通指南

新余在火车站坐502或503路公交车至仙女湖,票价1元,亦可在赣新路口随车到景区。

本文来自作者[絮恋]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wzszyy.cn/jingyan/202508-21835.html

(6)
絮恋的头像絮恋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絮恋的头像
    絮恋 2025年08月10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絮恋”

  • 絮恋
    絮恋 2025年08月10日

    本文概览:夏天去会比较好自然景观九鲤湖九鲤湖荡青漾翠,碧澄一泓,是个秀丽的天然湖。湖的四周,林木葱茏,千九鲤湖岩竞秀,怪石嵯峨,瀑漈泱泱,兼具林泉水之胜,上游涧底遍布如白如樽、似瓮似井等...

  • 絮恋
    用户081011 2025年08月10日

    文章不错《九鲤湖什么季节最美》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