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刘基的简介及诗词作品

朝代 明代诗词数 19篇

本文链接

1311~1375

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14岁入郡庠学《春秋》﹐后从郑复初学习宋代理学。元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授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因检举御史失职事受排挤﹐弃官隐居。至正八年(1348)﹐台州方国珍聚众起事﹐复被任为浙东元帅府都事﹐因反对招抚之策﹐力主剿捕﹐与上司意见抵牾﹐被罢职﹐放浪于绍兴山水间﹐以诗文自娱。安山吴成七起事时﹐又被委任为都事﹐曾组织地主武装﹐镇压当地义军﹐升为浙东行省郎中。不久又与元朝统治者矛盾﹐弃官隐于青田山中﹐着《郁离子》以明志。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攻占浙东﹐刘基与宋濂等应朱元璋征召到南京﹐陈时务十八款﹐劝朱元璋脱离韩林儿自立。其后七﹑八年内﹐深受朱元璋倚重﹐参与机要﹐辅佐朱元璋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部﹐成为明朝开国元勋之一。明洪武元年(1368)﹐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洪武四年﹐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受朱元璋猜忌﹐赐归乡里。洪武八年﹐懮愤而死。一说被胡惟庸毒死。

刘基的政治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本"﹐"固国莫大于保民﹐而保民莫切于备患"(《春秋明经》)。他把休养生息﹑加强武备视为立国的两大根本。明朝开国后﹐他任御史中丞﹐曾参与朝廷多项重大决策。尤为重要的是﹐他与朱元璋共同改变了唐宋以来的科举考试方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应试者的文章必须仿宋经籍﹐代古人语气来写﹐多用排偶文体﹐这就是后来的"八股文"﹐又叫作"制义"刘基简介。这一考试方法沿用到清末。它在巩固封建制度﹑禁锢思想文化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刘基简介。

在明初文坛上﹐刘基占有重要地位。他具有比较系统的文学思想。首先﹐从儒家"诗教"思想出发﹐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认为应当"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照玄上人诗集序》)。这种教化作用﹐既可以对下移风易俗﹐也可以对上讽谕劝谏。他贬斥元代以来的纤丽文风﹐提倡"师古"﹐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以司马迁﹑班固﹑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人为楷模。当时﹐与刘基齐名的文学家宋濂也提倡复古。他们的理论和著述﹐对于明初文风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作用。

刘基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突出。诗歌之中﹐又以乐府﹑古体诗为优。他在诗歌写作中﹐贯彻自己的文学思想﹐写了相当数量的讽谕诗。这些诗描绘元末明初的社会动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他揭示了农民在地租王税下所受的严重剥削:"农夫力田望秋至﹐沐雨梳风尽劳瘁。王租未了私债多﹐况复尔辈频经过。"(《野田黄雀行》"君不见古人树桑在墙下﹐五十衣帛无冻者。今日路傍桑满畦﹐茅屋苦寒中夜啼。"(《畦桑词》)他在一些诗里还刻画了农民在连年战祸下的流离惨状:"平民避乱入山谷﹐编篷作屋无环堵。回看故里尽荆榛﹐野乌争食声怒嗔﹔盗贼官军齐劫掠﹐去住无所容其身。"(《雨雪曲》)他抨击官吏肆虐给百姓造成的祸难:"官吏逞贪婪﹐树怨结祸胎。"(《感时述事十首》之七)"况闻太行东﹐水旱荐为虐。饥氓与暴客﹐表里相倚着。赈恤付群吏﹐所务惟刻削。"(《过东昌有感》)他甚至讽刺朝廷最高统治者在战火纷飞﹑"浪动江淮战血红"的年代里﹐还纵情于声色享受﹐"新向湖州召画工"(《有感》)。与此同时﹐他在《孤儿行》﹑《病妇行》﹑《田家》等一组诗中﹐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在《夏夜台州城中作》﹑《赠周宗道六十四韵》等诗中﹐抒发了为民 *** 的志愿。这些诗篇都具有社会意义。当然﹐在刘基诗歌作品中﹐更多的是感慨人世沧桑﹐咏叹怀才不遇﹐以及一般的写景抒情篇章﹔其中还杂有若干歌颂圣王﹑遯世游仙之作。与诗相比﹐他填的词大多内容空泛﹐情绪低沉﹐少有佳作。

刘基诗歌的艺术风格比较多样﹐或求雄浑﹐或求婉约﹐或求奇崛﹐或求天然﹐兼容并包﹐卓然成家。著名的神话诗《二鬼》长达1200余字﹐描写管理日月的结邻﹑郁仪二鬼﹐被天帝暂放人间﹐50年不得相见﹐后来宇宙变动﹐二鬼见面后相约为天帝除翳﹐再造乾坤。天帝大怒﹐重将二鬼拘囚﹐"养在银丝铁栅内﹐衣以文采食以麋"。二鬼无可奈何﹐只好等待天帝息怒﹐重返天上同游。诗中二鬼隐喻自己和宋濂﹐曲折地表现了在朱元璋猜忌压抑下的苦闷﹐以及再整朝纲的抱负。诗歌想象奇谲﹐语言瑰丽﹐风格雄浑﹐气势恢宏。而他的另一些诗﹐又追求浅显通达﹐如《懊 歌》:"养儿图养老﹐无儿生烦恼。临老不见儿﹐不如无儿好。"《从军五更转》:"一更戍鼓鸣﹐市上断人声。风吹鸿雁过﹐忆弟复思兄。"饶有民歌风味。

刘基墨迹

刘基的散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但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他在元末隐居时所写的《郁离子》﹐共18章﹐195 节﹐多者千言﹐少者百字﹐在议论之中常杂以寓言。郁离二字﹐意思是文明。刘基在此书中﹐较全面地发挥了他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观念。其目的是向统治集团讽谏﹐以实现封建制度长治久安。但在讽谏之中﹐也包含了对统治集团昏聩腐朽﹑贪婪自私的一些揭露。例如"卫懿公好禽"﹐"晋灵公好狗"﹐"灵丘之丈人善养蜂"﹐"济阴之贾人渡河"﹐"屈子谓楚襄王"等节﹐都写得很精彩。尤其是"楚有养狙以为生者"一节﹐写"狙公"强迫众猴子到山中采草木果实来供奉自己﹐后来众猴子觉悟过来﹐终于在某一天"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这则寓言﹐揭示了统治者压榨剥削百姓必遭反抗的道理﹐很生动﹐也很深刻。除《郁离子》外﹐刘基还写了若干思想性较强的散文。著名的《卖柑者言》﹐描写杭州有小贩卖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作者买后诘问时﹐小贩答道:"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于是"予默然无以应"。它的讽刺锋芒﹐实际上是针对整个统治阶级的﹐是明代寓言体散文不可多得的佳作。

由于刘基以师古为宗旨﹐他的散文风格古朴浑厚。《郁离子》模仿秦汉子书﹐语言典奥﹐义蕴深远。他善于驰骋想象﹐将古代史实传说大胆改制﹐推陈出新。一般的说理散文﹐论点鲜明﹐文笔犀利﹐而且往往夹叙夹议﹐注意文字的形像性。他的写景散文数量不多﹐以隐居会稽时所作的《游云门记》﹑《出越城至平水记》﹑《活水源记》﹑《白云山舍记》等篇为佳。写景时讲求意境﹐手法细腻﹐如《松风阁记》描写风中之松:"有声如吹埙箎﹐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相磨戛﹔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颇有唐宋散文名家的风致。

刘基的诗文佳品﹐多作于元末他前半生几次弃官隐居时期。明初出仕之后﹐诗文多酬酢之作﹐内容芜杂﹐思想空泛。死前数年归里闲居﹐所作多为无病 *** ﹐有价值的很少。

刘基的著作较多。先曾由其子刘仲璟﹑孙刘廌等分别编为《郁离子》 5卷﹑《覆瓿集》并拾遗20卷﹑《写情集》4卷﹑《犁眉公集》 5卷﹑《春秋明经》4卷﹐于明初梓行于世。成化六年﹐戴暨等人汇刻为《诚意伯文集》20卷。嘉靖三十五年﹐樊献科根据文章体裁﹐更定编次为《重编诚意伯文集》18卷。今通行本为四部丛刊本《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20卷﹐系据乌程许氏藏明刊本影印而成。内收《郁离子》18章﹑文 220篇﹑诗1184首﹑词233首﹑《春秋明经》42则。 911cha.com

明朝“竟陵派”创始人之一谭元春简介,谭元春诗词有哪些?

要弄清唐传奇流传到明清时期有多少,这就首先要弄清什么叫传奇,即对唐传奇体裁做一个相对准确的界定。周愣加先生说:“故事虽均系有发生年代,内容却大半处于幻设和虚构”[2],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才是名副其实的传奇小说。按此标准,即使像韩愈《毛颖传》之类作品,也应纳入唐传奇小说之列。唐传奇到底有多少,已无从得知;究竟有多少流传了下来,至今也少有人关注。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

文言小说总集达200种之多,其中就有三分之一左右全部或部分收录唐传奇,再加上其它一些丛书和类书所收录的,此间流传的唐传奇,数量相当可观。现仅以此期文言小说总集为例,试作分析论述。

(一)传奇小说在唐代的基本概况

考察相关资料获知,唐传奇单篇流传至今的有100多篇,多为名篇;而曾以集子形式流传的大约50种左右(今所见皆属后人辑佚),其中裴铏《传奇》、陈翰《异闻集》、张说《梁四公记》、唐晅《唐晅手记》、李枚《纂异记》、钟轲《前定录》、袁郊《甘泽谣》、康骈《剧谈录》、皇甫梅《三水小牍》、佚名《灯下闲谈》诸集,是专门辑录唐传奇小说的,影响较大。其余各集均系传奇、志怪兼收,所收篇数不等,或多篇或十数篇乃至数十篇,如牛肃《纪闻》、戴孚《广异记》、张荐《灵怪集》、陈劭《通幽记》、牛僧孺《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德裕《幽怪录》、卢肇《逸史》、薛渔思《河东记》、张读《宣室志》、皇甫氏《原化记》、李隐《大唐奇事记》、柳祥《潇湘录》、杜光庭《神仙感遇传》、沈汾《续仙传》、卢肇《逸史》、温庭筠《乾月巽子》、段成式《酉阳杂俎》、杜光庭《仙传拾遗》、郑还古《博异志》等,皆属此类,也是很有名的集子。在上述诸集所收作品中,除去本来就单篇流传以及同名而反复出现的篇目外,另外还有不少于百篇的传奇小说。这样看来,唐传奇在当时流传的数量大约在200篇左右。

(二)明清时期选录唐传奇的概况

明代100多种文言小说总集,其中就有一半以上全部或部分收录唐传奇小说,而上述唐时的单篇和多篇传播形式在此期几乎全部网罗殆尽,但所收具体篇目却远远超过唐时流传的数目。此期收录唐传奇数量比较多的集子要算陆楫的《古今说海》。《古今说海》辑录传奇作品65种,除《炀帝海山记》《炀帝迷楼记》《炀帝开河记》三种系宋代作品外,其余62种均属唐五代时期的传奇小说,且多为流传较广的篇章。如《吴保安传》《昆仑奴传》《郑德璘传》《李章武传》《赵合传》《聂隐娘传》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其次要算冰华居士《合刻三志》(实为《七志》),它收录传奇小说55种,且多为同期其它总集不多见者,这就扩大了唐传奇传播的数量。如韩愈《怪道人传》、许棠《怪男子传》、陆龟蒙《三异人传》、杜光庭《豪客传》、李延寿《狂奴传》、孙頠《神女传》、王嘉《丽姝传》、牛希济《妖妄传》、段成式《夜叉传》、牛僧儒《冥遇传》、陈鸿《见鬼传》、包何《卖鬼传》、姚合《中山狼传》、白居易《琵琶妇传》、杜牧《杜秋传》之类,难以遍举,其中绝大多数为传奇小说。汪云程《逸史搜奇》分十集共收小说93篇,其中唐传奇54篇,所收数量仅次于《合刻三志》,但作品皆属习见者,可与其它总集参看。

而陆氏《虞初志》则不同,在收录数量上虽不及《古今说海》,只有29种(单篇),但它们全为唐五代作品,且多为名篇,如《离魂记》《虬髯客传》《柳毅传》《红线传》《长恨传》《周秦行记》《枕中记》《南柯记》《无双传》《谢小娥传》《李娃传》《东城老父传》《莺莺传》《霍小玉传》《任氏传》《东阳夜怪录》《白猿传》等,无一不是有名且影响较大的小说。另外还收有两个小说集(即《续齐谐记》和《集异记》),内中也有数篇传奇,可见《虞初志》的编选在提升唐传奇的文学地位和知名度方面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从而扩大了唐传奇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广罗唐传奇名篇的还有王世贞《剑侠传》、邓乔林《广虞初志》以及佚名《文苑楂橘》(按:似系朝鲜人所辑)。据《古今逸史》本,《剑侠传》收有《老人化猿》《扶余国主》《嘉兴绳技》《车中女子》《僧侠》《京西店主人》《兰陵老人》《聂隐娘》《荆十三娘》《红线》《昆仑奴》等篇;《文苑楂橘》收有《虬髯客》《红线》《昆仑奴》《义倡汧国夫人》《崔莺莺》《赵飞燕》《裴谌》《韦鲍生》《柳毅》等篇;而《广虞初志》除《中山狼传》外,多为唐人传奇名篇。

在收名家名篇之外,又有按专题编选流传的,其中以梅鼎祚《青泥莲花记》为代表。此集专录以女性为作品主人翁形象,且全系地位低下的女艺人的传奇,如《李娃传》《霍小玉传》《太原妓》《张建封妾盼盼》《杨倡传》《段东美》《歌者妇》《舞娥异》《蕊珠》《常州乐妓》《吴二娘》《薛涛》等,将此类作品汇为一编进行传播,不仅体现了编选者对广大女艺人的崇敬和怜惜,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化人的社会观、文化观和妇女观正在发生着变化。

此期大型的小说总集还有《五朝小说·唐人小说》和《五朝小说大观·唐人百家小说》。二书所收,除少数篇目各异外,绝大多数篇目基本相同。但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即其书名都明明白白打着“唐人小说”,而书中却将后世公认的宋代传奇名篇的《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杨太真外传》以及《梅妃传》[4]都收录在内,只是“大观本”少收了《杨太真外传》一种。这种现象并直接影响到后来清代的《唐代丛书》《唐人说荟》《唐开元小说六种》,因为它们亦将上述宋人名篇收录在内。

其它若干明代文言小说总集,诸如冯梦龙《太平广记钞》、自好子《剪灯丛话》、王世贞《艳异编》《剑侠传》、邹之麟《女侠传》、陆树声《宫艳》、顾元庆《顾氏文房小说》、袁褧《四十家小说》、黄鲁曾《汉唐三传》、周近泉《万选清谈》以及王穉登《虎苑》等,由于它们辗转收录,辗转翻刻,作品交错互见,而又互为补充,几乎将流传到此期的唐传奇小说网络殆尽,这不能不说是明人对唐传奇的一个突出贡献。

到了清代,刊刻出版业仍旧非常发达,选编出版的文言小说总集的数量也相当多,但所收作品的具体情况与明代有着明显的不同,如绝大多数都是笔记或笔记小说,即使也有专选传奇小说的,又多属当代作品,像张潮《虞初新志》之类。此期选有唐传奇小说的总集只有少数几种,诸如《唐人说荟》《唐代丛书》《无一是斋丛钞》《晋唐小说畅观》《龙威秘书》等,其中《唐人说荟》《唐代丛书》两种规模最大。然而《唐人说荟》与《唐代丛书》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个“五朝”小说总集一样,除少数篇目各异外,其它绝大多数基本相同;而所选作品在时代上也像两个“五朝”小说总集一样张冠李戴,将宋代传奇名篇误作唐代名篇收录书中,真可谓亦步亦趋。

二、唐传奇文本在明清传播过程中的几个问题释疑

一是部分作品的时代问题。前面说过,《五朝小说大观·唐人百家小说》《五朝小说·唐人小说》《唐代丛书》《唐人说荟》《唐开元小说六种》等书名都明明白白地打着“唐人小说”的招牌,而书中又将后世公认的宋传奇名篇收录在内。当然,像《迷楼记》《开河记》《海山记》均题[唐]韩偓撰,而《杨太真外传》则明确地题署[宋]乐史撰,《梅妃传》均题[唐]曹邺(但今人鲁迅则题[宋]阙名)。题署唐人的,到底是它们妄题妄署,还真是唐人,这几乎是一桩难以扯清的公案,但《杨太真外传》作为宋人作品则是没有问题的,这种明显的矛盾或错误,只要留心,并不难发现。然而一些不打“唐人”招牌的选集,出现同样的问题就难以发现了。如顾元庆《顾氏文房小说》和袁褧《四十家小说》以及清代的《无一是斋丛钞》都是这样。它们作为通代总集而选录了宋人作品,那本来就无可厚非,但问题出在它们的排列位置。从它们前后所列作品来看,其目次均以时代为序,而这几种宋人小说竟夹杂在唐人作品之间。由此可以推断,这些总集,无论打不打“唐人”招牌,也无论是选编断代还是选编通代,其编选者都把这几篇宋传奇名篇误作唐传奇小说而收入其中了。

到底如何看待这几种混入唐传奇中的宋传奇名篇的小说集?究竟是真的误入还是另有原因?这也值得思考和推敲。笔者以为,对于书名《唐人小说》可有两种理解。一是各篇作者皆为唐人,另一是具体作品中人物为唐人。若第二种理解符合编选者本意,那又有新的问题出来,因为故事中人物不尽是唐人,而赵飞燕即汉代人;否则,那几篇所谓宋人作品产生的时代需要重新认定,因为作者或本为唐人也未可知。但不管怎样,梅妃、杨贵妃是唐人,且为唐代有影响的人物(唐朝皇妃)是毫无疑问的。而编选者有意无意间将它们混入其中,在客观上有扩大唐传奇影响的作用。

二是明清时期流传的唐传奇篇目超出唐代的数量。通过对相关文献书目与具体篇章内容的对照考察发现,明清时期流传的唐传奇篇目竟超出唐代流传的数量。产生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如上文提及的一些它书不多见的篇目,其中有的属一篇多名,特别是人们不大熟悉的篇什,一篇多名则往往让人产生多篇的感觉,像韩愈的《怪道人传》在《合刻三志》中为此名,而在其它书中则又有《轩辕弥明传》《石鼎连句诗序》《崔汾传》等名称出现,人们便容易误以为是多篇。这种情况为数不少,诸如《李章武传》又题《碧玉槲叶》,《吴保安传》又题《奇男子传》,《烟中仙解题叙》又题《烟中仙》、《仙中怨解》或《解题叙》,《南部烟花录》又题《大业拾遗录》和《隋遗录》等,难以遍举,特别是像《碧玉槲叶》《奇男子传》这样生僻的名称,人们很难想象到它们就是《李章武传》和《吴保安传》。

除一篇多名造成篇目数量增多外,就是由诸多同类故事集合成编而用的书名,这样的书名在感官上也造成篇目数量增多。换句话说,即如明清时期的编选者将唐时某一作家的某一类作品选录成编,或将唐人选集的某一类作品重新刊刻,并自题新名来概括。其名称看起来似一篇之名,实际上是一类之名,亦即类聚化的名称。如《奇鬼传》署[唐]杜青荑撰,共5条,皆为奇鬼故事。《雷民传》署[唐]沈既济撰,共6条,皆为雷事。《幻影传》署[唐]薛昭蕴撰,共8条,皆道术故事。《卖鬼传》署[唐]包何撰,共5条,首篇为宗定伯卖鬼事。《仙吏传》署[唐]太上隐者辑,共4条,皆神仙为官事。《英雄传》署[唐]雍陶撰,共4条,皆唐代英雄事迹。《豪客传》署[唐]杜光庭撰,共3条,皆为豪客事。诸如此类还有数十种之多,如《尸媚传》《妖巫传》《狂奴传》《异僧传》《神女传》《夜叉传》《妖妄传》等亦属此类。

同一篇名或书名却题署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也是造成篇目增多的原因。如《才鬼记》既有[明]梅鼎祚的,而在《合刻三志》里又有题[唐]郑蒉的,在重编《说郛》里又题[宋]张君房。今检梅氏《才鬼记》,收历代传奇小说,系传奇小说选集;而重编《说郛》和《合刻三志》皆取自梅书,而又妄题撰人,以充古书,昭然若揭。再如《剑侠传》,《四库全书总目》存目著录二卷,旧题唐人,不著姓名。《合刻三志》《重编说郛》《五朝小说》《唐人说荟》《龙威秘书》等皆题[唐]段成式撰。今通行四卷本题[明]王世贞撰。据余嘉锡考订,四卷本为王世贞辑,共33篇,其中20篇出自《太平广记》,《僧侠》《京西店主人》《兰陵老人》《卢生》4篇出自段成式《酉阳杂俎》。还有《中山狼传》既有题[唐]姚合的(见《合刻三志》),又有题[宋]谢良的(见《五朝小说》),而《古今说海》则不题撰人,实则系[明]马中锡所撰,因为《东田文集》卷五有《中山狼传》。如此之类,为数不少,不复一一列举。

三是部分名篇不为当时众多编选者看重。现以明朝《虞初志》《太平广记钞》《顾氏文房小说》《四十家小说》《五朝小说大观》《五朝小说》《逸史搜奇》《剑侠传》《古今说海》《合刻三志》《清尼莲花记》等小说总集为例,对它们所收录的情况进行对照分析。上文说过,明清两朝编选唐传奇小说,有些名篇不仅单篇在流传,而且还在众多选集中流传,呈现出交错互见,互为补充的编纂特点。它们的交错互见,在上述11个总集中,多的达到一篇同见于8种总集。如《虬髯客传》(又名《扶余国主》)竟被《虞初志》《太平广记钞》《顾氏文房小说》《四十家小说》《五朝小说大观》《五朝小说》《逸史搜奇》《剑侠传》共同收录。再如《红线传》也见于《虞初志》《太平广记钞》《五朝小说大观》《五朝小说》《剑侠传》诸书。像这样盛传的还有《柳毅传》《周秦行记》《广陵妖乱志》《南岳魏夫人传》《无双传》《东城老父传》《李娃传》《高力士外传》《冥音录》《任氏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白猿传》《赵合传》《柳参军传》《马自然传》《吴保安传》《昆仑奴传》《聂隐娘传》《袁氏传》《李林甫外传》《蒋子文传》《杜子春传》《邺侯外传》等20多种。然而另有一些作品在今人看来是较有名的,却受到当时编选者的冷落,如《枕中记》《南柯记》《古镜记》《杨娼传》《李章武传》只有两种选集收录。另外还有一些名篇是孤本独传,如《飞烟传》《东阳夜怪录》《嵩岳嫁女传》《崔少玄传》《蒋琛传》《谢小娥传》《长恨传》《韦安道传》《离魂记》等,仅见《虞初志》收录;《蓝采和》《庐江冯媪》《裴沆》仅见《太平广记钞》;《次柳氏旧闻》《卓异记》仅见《顾氏文房小说》;《刘宾客嘉话》仅见袁褧《四十家小说》;《老人化猿》《嘉兴绳技》《车中女子》《僧侠》《京西店主人》《兰陵老人》《荆十三娘》仅见王世贞《剑侠传》;《郑德璘传》《崔炜传》《灵应传》《洛神传》《梦游录》《辽阳洛神传》《韦自东传》《蚍蜉传》《板桥记》《玉壶记》《姚生传》《李卫公别传》仅见《古今说海》。清代情况与之基本相似,故此不赘。

从受冷落的篇目来看,基本上是单篇流传的作品;除了《谢小娥传》《郑德璘传》《枕中记》《南柯记》《古镜记》《离魂记》《长恨传》《杨娼传》《李章武传》《东阳夜怪录》几篇影响较大外,其余基本上属二流作品。基于这种情况,此期众多编选者不再选刊它们,或免重复,或趋时尚,抑或疏漏也未可知。像《谢小娥传》《郑德璘传》《枕中记》《南柯记》这样影响较大的篇目不被采录,很大可能是文人趋尚喜好使然,同时也不排除疏漏的可能性,因为像《聂隐娘传》《昆仑奴传》这样影响颇大而又在明代盛传的作品,竟在清代亦受冷落,未见《唐代丛书》《唐人说荟》采录,足见亦有疏漏。

三、唐传奇文本在明清时期传播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古老文明、丰厚文化遗产的民族,在这样一个有着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国度里,历代君王都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如宋编“四大书”、明编《永乐大典》、清编《四库全书》就是典型的例子。唐传奇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能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传播,这首先是得力于宋代经济的发达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以及宋人对文学遗产的重视。在宋编“四大书”中,《太平广记》就是李昉等人奉敕编纂的大型类书,它遍搜博采唐及唐以前小说,使得唐及唐以前的小说能极大限度地被保存下来。今所见唐人小说,其中绝大部分就是从《广记》中辑出。《广记》之外,就是曾慥《类说》和朱胜非《绀珠集》,二书也选录不少唐人传奇小说,其中有些作品能补《广记》之缺。不过二书删削较大,难见全貌,且引书不注出处,这客观上降低了其文献价值,给后世研究者带来了诸多麻烦,同时也从此埋下了明人作伪的种子。但尽管如此,它们在保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方面的功劳是不能抹杀的。

到了明代,特别是永乐年间,皇帝为笼络知识分子,消除他们对建文帝之怀思,不仅仿宋修四大书故例,命解缙等人修《永乐大典》,而且还于十六年诏修郡县志书,又遣官遍访郡县,博采事迹及旧志书。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明代刻书业很发达,内府、南北国子监及部院都刻书,地方官也因好名而出资刻书。清代王士祯《居易录》云:“明时御史、巡盐茶、学政、部郎、榷关等差,率出俸钱刊书。今亦罕见。”他们还把刻书作为馈赠礼品,称为“书帕本”,至嘉靖、万历而极盛;且明代书籍皆可私刻,无元代逐级审核手续,只要有钱,就可任意刊刻,而刻字工资低廉,又纸墨易得,故刻书出版成为一时风尚。加上明代经济繁荣,新兴市民阶层大量出现,他们对娱乐消遣书刊需求量甚大,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卖典集不如卖时文,卖时文不如卖小说”的民谚,书商们见刻小说有利可图,于是大量刻印小说,有的反复翻刻,多达几十版,故明代编选小说总集的风气特盛。

清朝是满人治天下,虽文禁森严,但仍文化日开,文学日盛,这主要是由于其列祖列宗稽古右文,圣祖尤聪明天亶,著述宏富,足以拨振儒风,且信任汉人,重用汉儒臣;康熙丙午又开博学宏词科,网罗天下才俊之士,而明之遗老像孙奇逢、顾炎武诸儒虽隐逸山林,而此时又复勤于撰著,模范后学。又特设秘府,广搜天下奇书藏于是,并建七阁分贮,嘉惠士林。亦仿宋明编修大型典籍故例而命纪昀等人纂修《四库全书》,所以清代历二百六十八年,“一朝文学之盛,能轶明超元,上驾宋唐,追踪两汉”[4],可见此期文学之盛实前所未有。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大量选编小说书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但众所周知,作为文学之一的小说,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是白话登上巅峰的时代,话本和章回小说异常兴盛繁荣,成为文学的主流;而唐传奇作为文言小说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相对于明清盛行的白话通俗小说的“俗”来说,唐传奇可算是“雅”,其文词婉转典雅,是雅小说的代表。但在小说尚“俗”的明清时代,唐传奇文本为什么能得到如此盛传?其答案恐怕不仅仅是保存遗产那么简单。对此,笔者以为,它除保存文化遗产的目的之外,还可能有其它方面的目的。因为作为优秀文化遗产的唐传奇,只有当它在后代不断发挥作用的时候,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否则,就只能被人们当作一堆垃圾来处理。

(一)众望所归的时代气息

社会时代的生生气息是文学艺术得以繁荣兴盛的大环境、大气候。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曾创下了千秋基业,铸造了华夏历史的辉煌;特别是唐代,其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民族间的和睦、举国上下所呈现的昂扬向上、繁荣兴旺的景象,为后世人们所瞩目、所向往。而与之相匹的是,历代文人学士铸逸响伟辞,歌盛世太平,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而盛唐气象的沃土更孕育了气势豪迈、气象万千的盛唐文化,特别是盛唐诗歌,历代盛赞不已;能与盛唐文化之主流的诗歌相媲美且并称“一代之奇”的唐传奇,也像唐诗一样,为后世人们所乐道。明清时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继续繁荣以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需要像盛唐那样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而官私选家和出版商广选博采唐传奇,并反复翻刻,广为传播,则深寓着他们向往盛唐、追慕前贤、鼓舞士气斗志、激发人们创造奇迹伟业的美好动机;同时,上追汉唐,标榜汉唐盛世更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二)不同体裁小说间的相互融合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其文学不可能是单一的发展,应该是百花竞妍,众鸟和鸣。中国文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各种文学样式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明清时代的小说创作虽然白话占主流,但它并不排斥文言小说的继续创作。事实上在明清白话小说异常兴盛的情况下,文言小说也是在继续迈着前进的步伐,并在清代出现了创作的高峰,即产生了双峰并峙的杰作《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中国古代小说无论是文言还是白话,能在明清登上顶峰,这也得力于各体文学之间的相互借鉴,特别是对唐传奇的借鉴。如《聊斋志异》,不仅许多故事的题材直接取材于唐传奇,而且许多具体的篇章也是“用传奇法以志怪”。这还只是文言小说之间的继承和借鉴;其实话本与章回小说也同样吸收了唐传奇的营养,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章回小说,其结构特点和以诗代景的描写手段以及文中所穿插议论的特点,皆借鉴唐传奇的写法;即使是伟大的言情巨制《红楼梦》,人们也常以“史才、史笔、议论”加以概括。可见小说创作已达到了文白相间、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实现了文学自身的大融合。明清官私选家和出版商广选博采唐传奇,并反复翻刻,广为传播,是因为唐传奇“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史笔、议论”,对不同题材、不同样式文学间的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唐传奇能在后世广泛流传,并对文学特别是对小说艺术的丰富和提高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这除了它所具有特立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外,就是宋、明、清三朝的选家和官私出版商选录、刊刻、出版的功劳了。因为有了他们的广泛选录、反复刊印才使得传奇小说能极大限度地流传。不管他们是出于何种目的,尽管他们在选录过程中存在着不够严谨甚至作伪的现象,但他们的所为,客观上保存了优秀的文学遗产,播扬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盛唐气象对后人有着莫大的感召力,而在外国人眼中,“唐”则是中国的代名词,是中华民族的代名词。明清两朝大量选刻唐传奇,并予以广泛传播,这不只是对唐代文化的贡献,实际上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注释:

[1]本文所谓唐传奇,实则包括五代的作品在内。

[2]周愣加辑注《裴铏传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10页。

[3]薛洪勣《传奇小说史》,《中国小说史丛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157页。

[4]徐仲可《清稗类钞·文学最盛之原因》,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原载:《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1期(总第91期)

南朝梁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简介,萧统怎么死的?

人物生平

谭友夏二十岁时,即已非常出名,时同乡钟惺慕其才华,与之结成好友。钟也是明代大文学家,他与谭友夏义趣相投,共同对明代空疏的学风、文风感到厌倦,认为他们不是流于肤浅就是文词轻佻,因而想别立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来改变它,以匡正俗弊。于是二人合编了两部诗选,即《唐诗归》、《古诗归》,在当时名噪一时,影响极大,人称“钟谭”,又称他们所创诗体为“竟陵派”。谭友夏喜欢纵情山水之间,在几十年间曾游遍湘中、鄂西等地的名山大川。在南岳衡山游览时深为其秀丽景色打动,除了写了许多诗文来纪念外,钟惺把住室取名为“岳归堂”,谭友夏把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岳归堂集》,可见影响之大。

谭元春一生多年奔波在科举路上,深受科举考试之苦。江夏令西安徐日久、督楚学钱塘葛寅亮都很赞赏他的文章,但却未能录取他。几落学籍以后督学周铉敦劝谭元春出试,结果仍然未中举,适逢恩选入太学,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以恩贡上京,却未能登第。

天启七年(1627)乡试第一。与同里钟惺共选《诗归》,一时名声甚赫,世称“钟谭”。他们创立的文学流派称竟陵派,致“士以不谈竟陵为俗,王李之帜几为尽拨。”崇祯年间,谭元春活动于南京、苏州、杭州一带,与“复社”名流茅元仪、宋献孺等往来,诗酒唱和,并写下《游乌龙潭》等风格秀雅的散文名篇。《抱真堂诗话》云:“友夏诗虽不称,而为人跌宕,不愧名士。他的弟弟早已考中进士、举人,他还是个不第的秀才。这对他打击很大。后来,在明熹宗天启十四年时,他终于考中举人,并且是全省第一名。他非常高兴,尽管那时他已四十二岁,他仍觉得大有可为。但是,噩运很快又笼罩了他,先是他会试不中,接着慈母也离他而去,好友钟惺又不在人世。这一连串的打击使谭友夏几乎接近崩溃。他对慈母十分孝顺,母子感情很不同一般;钟惺是他的知己和师友,这二人的去世严重地损害了谭友夏的健康。

谭友夏自幼丧父,因而其性格中原本就多一些乖戾之气,年青时义气风华,名头又大,却屡屡不中,长期压抑使得他心理上颇为扭曲。他自名为“老荡子”,并写有“空知年貌不知好,燕子楼头亦草草”句,表现出心灰意冷,愤世嫉俗的心情。

以后,谭友夏又参加了几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复社兴起后,他又加入了复社,被列为“复社四十八友”之一。可惜没过多长时间,在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年)他入京会试时,不幸病死在旅店中,终年五十二岁。卒后葬于天门县西面的白竹台(今天门市黄潭镇)。明清时,县内还立有“钟谭合祠”,坊上题书“天下文章”四字。遗址在今天门市人民 *** 所在地之东。

谭元春墓

谭元春墓位于天门市黄潭镇黄嘴村,天北长渠的南岸,但是犹豫管理不善,目前谭元春墓损毁的相当严重,杂草丛生,破败不堪,不得不令人忧愤。

主要成就 风情

谭元春受钟惺影响,两人文学创作主张一致。他提倡诗文抒写性灵,反对拟古文风,提出“法不前定,以笔所至为法”,“词不准古,以情所迫为词”。认为摹拟古人词句是“得其滞者、熟者、木者、陋者”(谭元春《诗归序》)。主张“吾辈论诗,止有同志,原无同调”(《万茂先诗序》)。他所提倡的“性灵”是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是“专其力壹其思,以达于古人,觉古人亦有炯炯双眸,从纸上还瞩人”。但他强调的“古人精神”只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只着眼于湖光、花草及“孤怀”、“孤意”等,致使他创作的题材极为狭窄。加之又提倡一种“幽深孤峭”的风格,使文风艰涩,往往雕饰字句而忘及篇章,致使后人有字哑句谜、几无完篇之诟。

作品

然而谭元春的山水五言诗却时有佳品,如《夜次阳逻同夏平寻山》、《游九峰山》等,迥然孤秀,有幽冷峭拔风范。其六言绝句《得蜀中故人书》亦朗秀清新,较有情趣。其他一些诗作,虽有一些隽句,但多用奇字押险韵,语句诘屈,令人费解,如:“鱼出声中立,花开影外吹”(《太和庵前坐泉》)等。其《夏夜》诗等,此类弊病更为突出。谭元春的写景散文亦有出色作品,如《游南岳记》写登祝融峰顶所见云海奇观:“晴漾其里,云缝其外,上如海,下如天,幻冥一色,心目无主;觉万丈之下漠漠送声。……久之,云动。有顷,后云追前云,不及,遂失队,万云乘其罅,绕山左飞;飞尽日现,天地定位,下界山争以春翠供奉;四峰皆莫能自起,远湖近江,皆作一缕白……”气势雄伟,景界壮观。三篇《游乌龙潭记》将三次游赏的不同时令特征及特异景色描绘得恰到好处,意境毫不雷同。受郦道元影响,语言表现力甚强。其书牍铭序如《求母氏五十文说》、《端石砚铭》、《宋绣观世音赞》等亦洁清隽永,颇有意致。

著述名录

著作收入《谭友夏合集》23卷。包括《岳归堂新诗》5卷,《鹄湾文草》9卷,《岳归堂已刻诗选》8卷及《诸稿自序》(附诸名家序)1 卷。与钟惺共编《诗归》51卷,《明诗归》10卷,补遗1卷。共评《诗删》10卷。另有《谭子诗归》10卷(此集乃其选本,前有自序);《庄子南华真经评》3卷;《四六金声》10卷(附补遗);选编《东坡诗选》12卷;评点《想当然传奇》2卷。

食里情怀

有一天,钟惺到潭元春府第做客。谭元春从鱼市买来一条青鱼,亲自下厨烧鱼,在杀鱼时,他突然发现去掉头尾的青鱼段酷似木片琴,于是就顺着肋制出花纹后佐酒红烧。钟惺也在一边观制佳肴,两人如闻木片琴的丁冬雅韵而心旷神怡。

鱼烹完后,谭、钟二人对放在桌子上的鱼的模样端详了半天,舍不得吃,定要把这道菜叫出名称来,才能动筷子。谭元春说此菜是“一段段地连成一排,叫‘红烧木琴鱼’吧”,而钟惺则说其模样更像屋顶上的瓦块,所以应该叫“红烧瓦块鱼”更合适。两人相持不下,谁也没有说服谁.最后因其香味实在诱人,双方都不约而同地动了筷子。

此菜后来传至民间,因更多人倾向于形似屋瓦的说法,故而都称“红烧瓦块鱼”,而且流传至今。

茶学研究

谭元春把茶区分为“头茶”、“二茶”、“三茶”。他在诗中写道:“萌芽不可折,除却桑茶论,桑老伤蚕意,人情亦有新。”当时,在茶区流行一种“桑茶论”的说法,认为采茶应如采桑一般,“萌芽不可折”。谭元春则持不同看法,应当“除却桑茶论”,正是萌芽为上品笋茶。“二茶”,为谷雨节前采摘的茶叶。“同是嫩而拳,何知非雨前?辨茶如辨水,江半南零泉”。雨前和雨后的茶叶,形态、质感极为相似。“同是嫩而拳”,要辨别孰前,孰后,要有陆羽品茶辨水的真功夫,恰似当年陆羽辨别扬子江中的南零泉一般高超神妙。“三茶”,经过头采,二采,再采的茶叶即为“三茶”了。谭元春关于“三茶”的诗是这样写的:“生意穷三摘,纤毫贵一针。采山牙笋外,不慕远峰春。”

采茶贵在适时。谭元春《谷雨前三日催僧采茶》诗写道:“晴有云不采,吾闻诸季疵,贵精兼贵少,莫待叶舒时。”采得好茶,还需取得好水煎制,才能相得益彰、神形兼备。谭元春在《汲君山柳毅井水试茶于岳阳楼》诗中说:“临湖不饮湖,爱汲柳家井,茶照上楼人,君山破湖影。”诗中的洞庭湖、君山、柳毅井、岳阳楼都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此番试茶,将情、景、物、我融于一体,诗人的性灵之美和客观世界的自然之美,达到了至真至善的完美统一。也许这便是茶道所追求的一种和敬清寂的境界。

谭元春还写有一首《虎井》诗,在诗序中他写道:“爱其名,披榛往寻。”虎井并不深,“汲不数家,家不数瓮;亲汲之,其味甘洌,与河水、泉水相乱。”虽算不上名泉,“而日煮一瓶以试客,客即韵不辨也。”在谭元春看来,这绝不是一眼俗井,于是他欣然题诗,为后人留下了与茶有关的名诗、名井流传至今,令后世景仰。谭元春曾追寻陆羽辨水品茶的足迹,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在《舟出南溪寻鸿渐第三泉》诗中,表达了他对陆羽的敬仰:“陆子吾乡里,茶心终永存。”

人物评价

谭友夏是明末著名的文人,死后留有许多文章诗词。他生前即已刊刻了一部诗集,名为《岳归堂集》,以后又陆续集结了一些,如《岳归堂新诗》,《鹄湾文草》、《岳归堂已刻诗选》等。后来他的崇拜者张泽将这些内容合刻在一起,命名为《谭友夏合集》,广行于世。

谭元春是中国古代的著名作家和文学理论家,明末文学流派竟陵派的领导者和代表人物。提倡性灵之说,著述丰富,但传世本中o有选集谭友夏合集和谭子诗归稍为流行。

诗作选摘

瓶梅

入瓶过十日,愁落幸开迟。不借春风发,全无夜雨欺。

香来清净里,韵在寂寥时。绝胜山中树,游人或未知。

冬卯仲冬拜伯敬墓讫过其五弟居易家

哭罢寻何处,宵投汝弟家。謦声知世短,墨迹引心遐。

墓柏微微树,瓶梅渐渐花。在时频远别,悲只似天涯。

刘季龙简讨庭上看舞刀歌

灯影与月争微茫,阶间尘静添薄霜。主人奇不但文事,呼童舞刀刀划光。

一童双臂如蛟缠,两童蹴蹋身手强。沭金浴火刀欲吼,飒飒月响秋吐芒。

我欲饮时舞亦回,素魄挟霜纷下翔。鸡既鸣矣冷相看,葳蕤钥起天欲明。

青鞋青笠我不辞,君用世人宜彷徨。他年期我深山里,世平僮散刀沉水。

人物生平

南朝齐中兴元年(501年),萧统生于襄阳。父亲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南朝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

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萧统被立为皇太子。

天监八年(510年)九月,萧统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年十二,萧统极富同情心。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错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天监十四年(516年)正月朔旦,梁武帝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旧制太子著远游冠、金蝉翠缨,至是诏加金博山。太子仪态优美,举止端正,读书数行并下,过目都记忆下来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有的时候作剧韵,都思考一下便出来了,无所点易。帝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素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三谛法义》。

萧统画像、塑像普通元年(519年)四月,甘露降于慧义殿,都认为是至德所感。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普通七年(526年),萧统因为蜡鹅厌祷事件与父亲有嫌隙。

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葬安宁陵。有子萧欢、萧誉、萧、萧譬、萧鉴。

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立豫章王萧栋即位,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

大定元年(555年),其子萧建立西梁,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主要成就 文学 萧统笃好玄学,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亦信道教、术数、佛教,相传曾为汉传大乘佛教经典《金刚经》。

萧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所以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政治

萧统极富同情心。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错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就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当时世风好奢,萧统“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萧统 *** 山水,不好音乐。曾经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宜奏女乐。萧统不答,咏左思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他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

个人著作 文选 昭明文选李善注六十卷《昭明文选》是现存编选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

萧统主持的《昭明文选》,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

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后世注本主要有两种:一是唐显庆年间李善注本,改分原书30卷为60卷;一是唐开元六年(718)吕延祚进表呈上的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近代以来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及中华书局以胡刻本断句,于1977年出版的影印本。

诗词

下列内容记载于《 昭明文选 》,部分创作来源具有争议。

《三妇艳》

《饮马长城窟行》

《上林》

《诒明山宾诗》

《玄圃讲诗》

《咏同心莲诗》

《咏弹筝人诗》

《貌雪诗》

《示云麾弟》

《饯庚仲容》

《细言》

《上朝值雪》

散文 人物评价 人物总评

《南史》本传称“当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著名的才子都云集在这里,文学风气之鼎盛,晋朝、宋朝以来从来没有过的。”

历代评价

姚思廉:太子文章繁富,群才咸欲撰录,太子独使孝绰集而序之。

孙承恩:睿资天启,令德夙闻。恭俭自居,仁柔爱人。纂辑辞章,博典籍。潜文梵教,兹其蔽惑。

赵翼:创业之君兼擅才学,曹魏父子固已旷绝百代。其次则齐梁二朝,亦不可及也。……至萧梁父子间,尤为独擅千古。

司建平:萧统,是个很渊博的学者。

轶事典故

古玄圃

“古玄圃”建于齐,改建于梁,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私园。太子于园中建亭馆、凿善泉池。邀集各人文学史泛舟湖上。游咏其间,并在此编著《昭明文选》。

顾山红豆

当时南梁武帝笃信佛教,在国内兴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顾山兴建的是 "香山观音禅寺",寺内还建造了一楼阁,名为“文选楼”。太子萧统代父出家来香山寺,一则为回避宫廷斗争,二则精心修编文选。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见一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的,无意中谈及释家精义,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跟踪到草庵,又就释家经义深淡而不舍,以后多次去草庵谈情说爱,但由于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尼姑,终难成眷属,尼姑相思成疾而终。太子闻讯,痛哭不已,含泪种下双红豆,并将草庵题名红豆庵,满怀相思悲苦离去。此树历经千年到元代曾一度衰败成枯树,但到乾隆年间忽又在主干上萌生四株新枝,一直长到现代,犹如虬龙老树了。

衣冠冢太子庙

昭明太子长期深受秋浦池州人民爱戴,是因为昭明太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关注百姓生活。519年以前,池州一直大旱,田间颗粒无收,在池州百姓发生严重的饥荒时,萧统(昭明太子)目睹这一切,多次上书给皇上,亲自安置送粮赈灾,才使池州百姓度过劫难。在萧统逝后,池州百姓哭声一片,因敬昭明之德,仰昭明之才,特向朝廷请来了昭明的衣和帽子,在昭明生活过的秀山建造了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和太子庙。世世代代都供奉着昭明的牌位(称作“案菩萨”)至今。

昭明钓台

昭明太子与贵池有着特殊的关系,贵池当年叫石城,是昭明的封邑,昭明是贵池人民心目中的救世主。天监年间,石城大旱,田地龟裂,禾苗枯死,赤地千里,饿蜉遍野。昭明太子闻讯赶来石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深受百姓爱戴,颂为救星,视作神灵。

萧统求雨萧篁塘

在义西萧皇塘村一带的地里劳动,经常可以挖掘到一些破碎的砖瓦。而民间传说,在很久以前,这一带经济曾经较发达、人口众多,不到四五平方公里的山沟,就有村庄18个。可是到了南北朝的梁朝时,天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再加上瘟疫流行,村民饿死病死的很多,村落就此衰败萧条。

此时梁朝大兴佛教,昭明太子萧统巡视各地,代父亲在全国各地选择地方建造寺庙。这一天他来到义乌,听人说义西大旱又生瘟疫。他为救民于水火,立即赴义西赈灾。

他从吴店经野毛山往里走,沿途只见百姓纷纷外逃谋生,一路上他费尽口舌劝说百姓回乡居住。当他来到萧皇塘一带,只见十室九不全,村民个个有病色,已无法再正常生活。他立即放粮赈灾,然后又亲自进山寻找草药。他不顾山路崎岖陡峭,荆棘遍野,为此他还扭伤了脚。经过众人一起艰辛的努力,他们找到了治疗瘟疫的药。回村后他又亲自为村民们熬药送药。村民服药后疫情得到了控制。他又与村民一起在村子西北面的一口圆塘边筑坛做法事,亲自诵经求雨。法事做了7天7夜,天开始转阴,但雨还是不见下来。他觉得可能上苍怪他不诚心,又向村民打听是否有更清静的地方,村民说覆釜岩景色雄奇,清静秀丽。

他一听不顾脚痛,拖着伤脚一拐一拐上山。一路上他顾不上欣赏沿途美景,一口气登上岩顶。站在山顶,但见四周崖石陡峭,壁立千尺,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石径通岩顶,再无他途可攀。脚下辟峰村落尽收眼中,崖边幽竹秀木,清风徐徐,顿感心旷神怡。萧统不由赞叹道:“真是孤峰独秀,佛门圣地。”于是他就跪在岩头诵经求雨,老天终于下起了雨,旱情得以解除。

昭明太子见18庄人烟稀少,就动员幸存者搬迁集中居住,他还亲自为村民选择安家之所,规划村子布局。从清朝光绪23年绘制流传至今的萧皇塘村阳宅图看,该村仍显得错落有致,布局美观合理。

村民们为了不忘太子恩德,就在覆釜岩筑庙供奉他的塑像,并把此岩改名为萧皇岩,而把做法事的那口塘和村子都称为萧皇塘。

昭明太子读书处

萧统镇江招隐山读书台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

古池州城秀山门

秀山门是古池州城的一座城门。历史上秀山门,是宋朝池州太守为纪念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将原城西秋浦门易名秀山门。

襄阳古城昭明台

昭明台是襄阳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襄阳古城正中。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昭明台为襄阳标志性建筑。史载:“楼在郡治中央,高三层,面南,翼以钟鼓,为方城胜迹。”

萧统读书招隐山

镇江市的南郊,有座招隐山,山上有一处坐北朝南的三间平房,窗明几净。窗外有古松修竹,窗下是清泉幽涧。这就是梁太子萧统的读书台。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梁武帝萧衍

母亲:贵嫔丁令光

兄弟

二弟豫章王萧综,字世谦,豫章郡王

三弟梁简文帝萧纲,字世赞,晋安郡王→皇太子→皇帝,谥简文皇帝

四弟南康简王萧绩,字世谨,南康郡王,谥简王

五弟庐陵威王萧续,字世,庐陵郡王,谥威王

六弟邵陵携王萧纶,字世调,邵陵郡王,谥携王/忠壮王

七弟梁元帝萧绎,字世诚,湘东郡王→皇帝,谥孝元皇帝

八弟武陵王萧纪,字世询,武陵郡王,谥贞献王

妻子

太子妃蔡氏,即蔡皇后,生子萧欢。初谥敬皇后,后改谥为昭德皇后。

儿子

长子萧欢:字孟孙。初被梁武帝封为华容公,父亲萧统死后,进封为豫章王,534年去世,谥号安。其子萧栋即位后,追尊其为安皇帝。

次子萧誉:字重孙。普通二年被梁武帝封为封枝江县公。中大通三年改封河东王。550年被叔父萧绎杀死。

三子萧:字理孙。中大通三年被梁武帝封为岳阳王。549年被叔父萧绎击败,逃亡西魏,西魏封其为梁王。西魏再于555年立其为梁帝,于562年去世。

四子萧譬:武昌王。

五子萧:义阳王。

女儿

庐陵长公主萧氏,夫王漩,王琳之孙,王锡之子。

孙女

宣成公主萧氏,三子萧之女,下嫁蔡大宝次子蔡延寿。

史料记载

《南史》

《梁书》

《资治通鉴》

墓葬纪念

昭明太子墓

南京栖霞狮子冲南朝大墓为2013年发现的两座罕见的带有明确纪年的大型南朝砖印壁画墓,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墓室曾遭严重盗毁,墓主推测为南朝梁的昭明太子萧统及其生母丁贵嫔。但由于种种原因,墓室发掘工作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被国家文物局下令回填了。

根据出土文物,考古工作者虽然因为专家教授与民间爱好者或错过最佳抢救性发掘时间,但正式排除了狮子冲南朝大墓是陈文帝永宁陵的可能性,而认为墓主极有可能为梁昭明太子萧统及其母丁贵嫔。

本文来自作者[十里桃花]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wzszyy.cn/jingyan/202508-20738.html

(7)
十里桃花的头像十里桃花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十里桃花的头像
    十里桃花 2025年08月09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十里桃花”

  • 十里桃花
    十里桃花 2025年08月09日

    本文概览:朝代 明代诗词数 19篇 本文链接 1311~1375 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14岁入郡庠学《春秋》﹐后从郑复初学习宋代理学。元至顺二年(...

  • 十里桃花
    用户080912 2025年08月09日

    文章不错《明刘基的简介及诗词作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