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像。道教造像同佛教造像相比,更注重写实。道教为本土宗教,根植于中原文化,故更具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中金铜、木雕、石雕造像最具代表性。以下是我带来神像文言文翻译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文
绍兴王元章,国初名士。所居与一神庙切近,爨下缺薪,则斫神像爨之。一邻家,事佛惟谨,遇元章毁像,辄刻木补之。如是者三四。然元章家人岁无恙,而邻人妻孥时病。
一日,召巫降神,诘神云:“彼屡毁神,神不责;吾辄为补之,神反不我佑,何也?”巫者作怒曰:“汝不置像,像何从而爨?”自是,其人不复补像,而庙遂废。
选自《古今谭概》
翻译
绍兴的王元章,是元朝初年的名士。居住的地方与一座神庙很近,炉子里没有柴烧,就砍了座神像烧了。他的一个邻居,十分信奉神佛,看到王元章毁掉了佛像,就重新用木头刻了一个补上。像这样反复了好几次。可是王元章的家人一年都没什么病,可是邻居的妻子和孩子却常常生病。一天,邻居唤来巫婆招来神仙,责问神仙说:“他(王元章)经常毁掉神像,神不责怪他;我常常替他补上神像,神反而不保佑我,为什么呢?”巫婆面露怒色说:“你不把神像放在那儿,神像怎么会被(王元章)烧了做饭呢?”从此,那个人不再补上神像,神庙也就荒废了。
各路神仙
玉皇大帝
宋徽宗继位,推动了北宋第二个崇道高潮。他对道教的崇尚,在宋代历史上达到极点。他编造“天神下降”的神话,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为了发展道教不惜耗费巨资,大动土木,兴建宫观。热衷于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和制定道教节日。仿照朝廷官史品秩,设立道阶、道职。对道士给予优宠,提高道士地位。提倡学习道经,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编修《道藏》和《仙史》。
玉皇大帝是中国道教中,老百姓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人们爱说“老天爷呀”,其实就是说的玉皇大帝,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着几千年的深厚历史,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也对玉皇大帝具体的描绘了,人们见到的玉皇大帝装饰其实都和唐朝的皇帝衣着服装类似,传说玉皇大帝掌管着天下三百六十五路诸神,就好比人们常说的太上老君,太白金星,托塔天王,杨戬,哪吒,四大天王,雷震子,火神,瘟神,文武财神,送子娘娘,四御,土地爷,门神等诸位神仙都有调遣的权利。同时也是妇孺老幼人人皆知的神仙。
顺天圣母
2009年7月23日,古田大桥临水宫迎回了一尊全新的顺天圣母陈靖姑金身銮驾。这一金身銮驾总体高约1.95米,重约150公斤。銮驾由珍贵的红木制成,神像用整段的优质樟木雕刻。顺天圣母神像端坐銮驾上,霞披珠冠、手执笏板,高大的身材威仪而又端庄,圆润的面部严肃而又温和。
此金身銮驾为2009年10月份举行的“古田临水宫祖殿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盛大活动而制,銮驾由古田临水宫管委会委托石狮市某佛具雕艺厂雕塑,其费用由热心的香港慈德殿张洋溢等信士捐献。古田县委、县政府对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活动高度重视,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和平亲自部署巡游筹备工作,两岸三地的信众也对这一盛举充满了期待。
玄天上帝
2014年11月02日福建省漳州市凤霞祖宫玄天上帝赴台巡境凯旋回宫,本次巡境是600多年来首次入台出巡。
五显灵官华光大帝
五显大帝,又叫五圣大帝、五通大帝、华光菩萨等,为道家巫觋所祀之神。
文言文翻译(翻成白话文)
1. 古文翻译: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1、“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这句好像在诗经和尚书中都出现过):“清明”,内心清净,意念明慧;“躬”是身体、自身的意思;“志”是意志,“气”是气度,“志气”一词可以理解为人的精神状态;“神”是神明之意。此句可译为“人的内心清净,意念明慧,意志和气度就会有如神明”。
2、“是故君子……不可以为伪”(《礼记·乐记·乐象篇》):“反”通“返”,这里可以理解为“由……出发”“本着……”;“情”指人的天然性情或本性;“乡”通“向”,“方”意指为道。此段可译为“所以君子由人的天性出发来和谐他们的意志,广为推行'和乐'来完成他们(对人民)的教化。乐教施行则使民众归向正道,由此也就可以察见君子的道德了。”
3、“德者,性之端也……唯乐不可以为伪。 ”(《礼记·乐记·乐象篇》):“端”为“正”之义。此句可译为“德是人性之正,乐是德之光华,金、石、丝、竹是乐的工具。诗歌抒发内心志意,歌曲吟唱心中的声音,舞蹈表达内心的状态。诗、歌、舞都源于人的内心,然后用乐器来伴奏。所以,情感深厚就会文采鲜明,气度宏大就会参化神明,和顺的情感累积在心中,就会有美好的神采表现出来。只有音乐才不可以伪装出来。”
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礼记·乐记·乐化篇》):“斯须”意为须臾、片刻;“致”意为入而详审;“子”通“慈”,意为慈爱、仁慈;“谅”是诚信之意;“鄙许”意为卑鄙奸诈;“易慢”意为轻佻怠慢;“错”通“措”,采取措施、行动之意,可译为付诸行动。此段大意是“君子说:礼乐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身心。能详审地研究乐来进行道德修养,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有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快乐,快乐就会身心安宁,身心安宁就能使德行长久,德行长久就会像天一样,像天一样达到神明的境界。像天一样,就能不言而取信于民;达到神明的境界,就会不怒而有威严。详究乐是用来提高道德修养的。详究礼用来端正仪表举止就会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能有威严。内心有片刻的不平和不愉快,卑鄙奸诈的心思就会进入;外貌有片刻的不庄重不恭敬,轻佻怠慢之心思就乘虚而入了。 所以音乐是影响人的内心世界的,礼是端正人的仪表举止的。乐使人十分谦和,礼使人极其恭顺,这样内心谦和、外表恭顺,那么民众看到他的神采气色就不会与他相争,看到他的仪态也不会萌生轻佻怠慢的念头。……所以说,详究礼乐的道理,并付诸于行动,天下就没有困难的事情了。”
5、“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此句译为:所以乐教的施行使伦理得以彰明,使民众耳聪目明,气性和悦平顺,社会风俗也随之转变,普天之下都得到安宁。
2. 唯变所适,至诚如神,敬慎不败什么意思
达成之方在「去物欲,求至诚」。
中庸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 原文: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着龟,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 译至诚之道是自己心上根本工夫,至诚者无一毫私伪留于心中,极其诚心之作用,可以预先知道未来之事。
国家将要兴旺之时,一定有些吉祥之兆头出现。国家将要灭之时,一定有些妖怪之凶事出现。
发展之吉凶,呈现在卜筮之蓍草灵龟上,发动在举止威仪态度上。祸患和幸福将要来临,好的能够预先知之,不好之处亦预先知道。
所以极为诚心之人,能知未来,如神仙一样。注前知:事之未发起前预先知之。
祯祥:祯者真也,正也。明非妖邪之意,祥者瑞祥,非常有也。
如吉祥之预兆,古人以龟、龙、凤、景星等,为天地正气之化象天以符瑞祥预先世人。妖孽:妖怪为不祥之兆,祸之萌也。
蓍龟:蓍者,灵草,蓍策所以筮者。龟者所以卜者,筮今用竹谓之竹筮。
龟为卜卦之器,名之灵龟,皆为用来卜休咎测吉凶之用。 简释此章论天下事皆有至理,其祸福休咎预兆,莫不表见于外而不可掩。
若其心不诚,牵于物蔽情锁,无法灵明洞见,虽欲前知而不可知也。唯至诚之人真实无妄,其心至灵,无丝毫之蒙蔽,其心至圣至明无一丝毫之阻隔,并不借术数之神奇,其道自可以前知也。
前知之道为何?盖天下事物之理,事发之前必有形迹之可窥,而莫不有预兆之先见。如国家将兴,自将召天地之正气,而祥瑞之气,必有祯祥之事先时而出见,而国家将兴之兆,至诚之人先见矣。
国家将亡,自有逆天地之怒,而妖气致厉,必有妖孽先时而作,夫有妖孽之时,国家虽未亡,而将亡之兆先出,而至诚之人先见矣。至诚者,无一毫私伪留于心中,故能察隐辨微,逆知事势,盖具客观精神之至极者也。
其实一国兴亡,人事祸福,都有其前因后果之关系。常人蔽于情感,蔽于私欲,往往当局者迷,惟至诚之人无妄念无私欲,不为感情所牵动,其理智如皓月当空,无微不照,故于祸福兴亡之机,了如指掌,所以说至诚之人,当如神仙般能得前知也。
3. 神像—文言文绍兴王元章,国初名士。所居与一神庙切近,爨下缺薪,则斫神像爨之。一邻家,事佛惟谨,遇元章毁像,辄刻木补之。如是者三四。然元章家人岁无恙,而邻 *** 孥时病。
一日,召巫降神,诘神云:“彼屡毁神,神不责;吾辄为补之,神反不我佑,何也?”巫者作怒曰:“汝不置像,像何从而爨?”自是,其人不复补像,而庙遂废。
翻译:绍兴的王元章,是某朝初年的名士。居住的地方与一座神庙很近,炉子里没有柴烧,就砍了座神像烧了。他的一个邻居,十分信封神佛,看到王元章毁掉了佛香,就重新用木头刻了一个补上。像这样反复了好几次。可是王元章的家人一年都没什么病,可是邻居的妻子和孩子却常常生病。
一天,邻居唤来巫婆招来神仙,责问神仙说:“他(王元章)经常毁掉神像,神不责怪他;我常常替他补上神像,神反而不保佑我,为什么呢?”巫婆面露怒色说:“你不把神像放在那儿,神像怎么会被(王元章)烧了做饭呢?”从此,那个人不在补上神像,神庙 也就荒废了。
4. 梁书列传何敬容字国礼,庐江人。祖父攸之,任宋塞曲
太常卿;父亲昌珝,任齐吏部尚书:均闻名于当
时。
何敬容以名门之后,刚成年就娶齐武帝女长城公主为妻,授驸马都尉。天监初年,任秘书
郎,历任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中
书舍人,秘书丞,迁任扬州治中。出任建安内
史,清廉公正有政绩,民吏都称赞他。回京授黄
门郎,累迁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侍中,司徒
左长史。普通二年,再任侍中,领羽林监,不久
又领本州大中正。随即又署理吏部尚书,选拔官
吏审慎严明,号为称职。四年,出任招远将军、
吴郡太守,为政能体察民情,断案如神,任职四
年,政绩为天下第一。吏民到朝廷请求为他树
碑,得到允许。大通二年,入朝任中书令,未就
职,仍任吏部尚书,领右军将军,不久加任侍
中。中大通元年,改任太子中庶子
5. 寻丁父丧,服除,知兰溪县,决擿如神翻译文言文(原文)寻丁父丧,服除,知兰溪县,决擿如神。岁旱,郡倚办劝分,纲谓劝分所以助义仓,一切行之,非所谓安富恤贫也,愿假常平钱为粜本,使得循环迭济。
(参考译文)不久遭逢父丧,服丧期满以后,他去了解兰溪县,在揭露和处理问题上料理如神。当年遇到旱灾,郡官方靠办劝导人们有无相济,李纲对劝分政策用来帮助义仓,一切都在行动之中,这不是所谓安富抚恤贫穷啊,我愿意借常平钱为卖粮食的本钱,使得循环交替过渡。
原文载《宋史》列传25--171
劝分:quàn fēn,基本意思为劝导人们有无相济。
6. 《中庸》文言文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 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 。
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第一章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 於己,而不可离。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於此,反求诸 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 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左为扌右上为艹中为佳下为又]陷阱之 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 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 第十一章 『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 『3』「君子依乎中庸。□[辶豚]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 第十二章 『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 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 语大,天下莫能哉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 子之言以明之。
第十三章 『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 『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
犹以为远。故 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 『3』「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 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 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 □[忄造]□[忄造]尔。
」 第十四章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贵,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 患难。
君子无八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
则无怨上不怨天,下 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
『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 第十五章 『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
」 『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 『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 『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5』「夫微之显。
诚之不可□[左为扌右上为合下为廾],如此夫。」 第十七章 『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 『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 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
」 第十八章 『1』子曰,。
空中楼阁
解 释 空中所显现的阁楼,悬挂在空中的楼房亭阁。指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或虚构的东西。也可喻为高明通达。
10 三重楼喻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
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即与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
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
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
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
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
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第一屋而得最上者!”
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
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注释:
⑴ 这是《百喻经》第10个故事,好高骛远的人总想一步登天,而实际是不可能的。任何事情,都必须脚踏实地,万丈高楼从地而起。
⑵ 三重:重,层;三重,三层。
⑶ 轩敞疏朗:轩敞,高大宽敞;疏朗,空气流通而明亮。
⑷ 渴仰:渴望羡慕。
⑸ 解作彼家:会建造像那一家的房子。
⑹ 经地垒墼(jī ):经地,丈量地基;垒墼,堆砌砖块、砖坯。
⑺ 固:固执,坚持的意思。
⑻ 四辈弟子:佛教用语。亦称“四众”、“四部弟子”等。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信众。
⑼ 三宝: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佛指释迦牟尼;法指教义、原理;僧指信众。
⑽ 道果:通过修行,脱离世俗,断灭一切烦恼、自我,达到解脱的“涅盘”境界。
⑾ 三果:小乘佛教关于修道的几个阶段。共分四果。须陀洹,汉译为“入流”等,意为初入圣道,是第一果;斯陀含,汉译为“一来”,意为意念未脱尽,还有一往来,是第二果;阿那含,汉译为“不还”等,意为欲望烦恼已经断绝,不再回到欲界,是第三果;阿罗汉,小乘佛教把佛弟子修行达到的最高境地称“阿罗汉”,是第四果。
白话:
从前有个富翁,愚蠢无知。有一次,他到另一个富翁的家里,看见一座三层的楼房,楼又高又大,富丽堂皇,宽敞明朗,他十分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以前没想到造一座这样的楼呢?”他立刻唤来木匠,问道:“你能不能照着那家的样子造一座漂亮的楼?”木匠回答说:“那座楼就是我造的。”富翁便说:“那你现在就为我造一座像那样的楼。”
于是木匠便开始量地基,叠砖,造楼。富翁看见木匠叠砖,心生疑惑,不晓得是怎么一回事,就问木匠:“你这是打算造什么?”木匠回答道:“造三层的楼呀!”富翁又说:“我不要下面二层,你先给我造最上一层。”
木匠答道:“没这样的事!哪有不造最下一层楼而造第二层楼的?不造第二层楼又怎么谈得上造第三层楼呢?”
这个愚蠢的富翁固执地说:“我就是不要下面二层楼,你一定得给我造最上一层楼!”
其他的人听到了这件事,都笑话他。
偈曰:无基不为楼,事无侥幸成。
欲证如来果,当把根本修。
源流:
《菩萨善戒经》载:譬如重楼四级次第,不由初级至二级者,无有是处,不由二级至于三级,不由三级至四级者,亦无是处。(《大正藏》第三十册第一O一三至一O一四页)
解说: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此则可与第四十四则<欲食半饼喻>比看。
供您思考:
末法众生见海市蜃楼而自我陶醉,不断烦恼谓能得道,不知佛法谓但凭一句即能圆满,实与空中造楼的幻想没有两样。
能海上师说过:不修解脱道,不以出离乘为基础实是“轻毛菩萨”也。又说:早上吃晚饭,仍叫早饭。
圣法法师说:一棵树最初必由一粒种子,下土发芽生根慢慢长大而成。一个人的知识学问也由从小一字一句地读书,慢慢累积而成,树有根水有源。知识由学问而学成,房屋也由基础而建起,怎能在空中建楼阁呢?可是世间就有很多不要基础而空中建楼阁的事情。
学佛的人只认识几个佛学名词,就以大法师大居士自居。学三天静坐就开悟、得道、神通等等。不愿从基本佛学学起,就要当大法师讲经说法。不要初果、二果、三果,就想马上证阿罗汉果。这不是和空中造楼阁一样吗?
还有世间上的愚人,讲实在话,讲真理不爱听,讲神话、讲鬼话、讲小说——《封神榜》《西游记》《游天堂》《游地狱》等话,偏偏爱听。也认为事实,这不是和空中楼阁一样是什么?
响遏行云
典故: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计,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扶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战国时期,秦国的薛谭向本国人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完全掌握了,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挽留,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席问,秦青按着节拍,慷慨悲歌。歌声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倾听。薛谭于是向老师谢罪,请求返回。
出自于《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
王元章砍神像
绍兴有个人叫王元章,是当时的名士,他居住在一神庙的附近,他家里没有柴薪烧火,他就用斧砍下神像上的一块木头。他的一个邻家对神像很敬重,在王元章毁像后,又用木头雕刻后修补好了缺损的部分。这样的事他做过三四次。然而王元章的家人平安无事,而这个邻居的妻子经常生病。一日,这个邻居召来巫师降神,责问神像说: “王元章屡次毁坏神像,神像没有责难于他;我经常修补神像,神你不但不保佑我,反而让我家不安定,这是为什么?”神大怒,说:“如果你不在这设置我的神像,神像怎么会被人砍烧呢?”从这以后,这个邻居从此不再为神像修补,不久这座庙从此就荒废了。
本文来自作者[静珊]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wzszyy.cn/jingyan/202508-1823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静珊”
本文概览:道教神像。道教造像同佛教造像相比,更注重写实。道教为本土宗教,根植于中原文化,故更具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中金铜、木雕、石雕造像最具代表性。以下是我带来神像文言文翻译的相关内容,...
文章不错《神像文言文翻译》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