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隐居,过起潇洒的避世生活,可以说是他明哲保身,远离世俗感染的好方法。但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虽然当时东晋朝廷腐败,但身为堂堂七尺男儿,就更应激流勇进,面对困难永不言弃,这也符合古代墨家的侠义精神。
入世,就要经历世俗的磨砺,才能更好的把我人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陶渊明的隐居,是一种逃避责任的体现,违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思想。
田园归隐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归隐应当有多重因素起作用,而其中最小的就是消极避世。这个因素甚至比不上避难。梁启超先生就曾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中指出:
渊明是极热血的人,若把他看成冷面厌世一派,那就大错特错了。
陶渊明曾祖陶侃有从龙之功,都八州官司马,煊赫一时,父祖也都曾入仕,算得上官宦之家(虽然没落了)。陶对其先祖是很敬佩的,这一点在他早期乃至于中期诗文中都可窥见。此外,其也在外祖父家里受到了儒学熏陶,亦曾发出渴望伯乐的呼喊(参见《停云》)。早期陶渊明受家世和儒学影响有一股入世的侠气。
但也要看到,儒学在两晋算不上显学。佛、道乃至于玄学的影响都比儒学大。从陶渊明少年在江州,思想必定也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观察陶渊明诗文,结合当时的历史,可以推知陶渊明的思想中,有混杂着佛儒道玄的影子。其中佛较少,儒学、玄学在前期最明显,后期道则慢慢占了上风。
再者陶渊明性情使然。他应当是个崇尚自由的人,这一点在他第一次入仕经历和前中后期诗文中均可明显体现。他并非天生有出世心,只是其个性本身就不那么适合官场。
再看他三进三出(主要指前面几次,后面相对不重要的原因下文也会说)的经历。第一次是尝试,“不堪吏职”,第二次是正儿八经入桓玄幕,两年,努力做了却不理想,丁忧去职。这次陶渊明大概是不甘心的,他在桓玄那做的并不理想,而桓玄的所为可能与他想象的也去之甚远,乃至于他诗文中的归隐意味越发明显了。但丁忧后,其田园生活过得也不好(参见其给从弟敬远的诗词),明显对仕途有憾,对田园则自嘲更多。第三次则是出任刘裕(此处存疑,个人采信朱自清先生的考证)参军,迅速致仕。
这次经历本身不顺畅;再考虑到他的政治背景(陶渊明曾言其外祖与桓的关系,而桓刘为敌,且其第二次离职后在桓玄称帝、桓刘之争的一系列事件中仍有表明出偏向桓玄),被征召时(对他这次不是主动去的)他心里也一定不平静。我猜,任职刘裕那甚至有一定的无奈和作戏的成分。即使一开始没有政治考量,刘裕后来对非嫡系的杀戮也会让陶渊明有了。于是辞职。再后面两次相对而言就是很小的两次事件了,彭泽令那次更是自己明说了是权宜之计、为的是“足以为酒”,《建威参军》诗和五斗米事件都体现了他彻底消了为官从政的想法。这时候的陶渊明已经确定会归隐了。
纵观这些经历,其心理上,则应当经历了试探、失望(第一次)—希望、怀疑(第二次)—主动变被动、再次失望、坚定归隐(第三次)—愈发坚定、彻底失望(第三次后)的过程。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归隐不是因为其本身的“出世思想”,他其实是偏向于入世的人。归隐,是其自由个性、混合思想、曲折经历和政治考量共同导致的最终结果。
本文来自作者[美霞少女]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wzszyy.cn/changshi/202508-2192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美霞少女”
本文概览:陶渊明隐居,过起潇洒的避世生活,可以说是他明哲保身,远离世俗感染的好方法。但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虽然当时东晋朝廷腐败,但身为堂堂七尺男儿,就更应激流勇进,面对困...
文章不错《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