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些朋友的文言文
1.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朋党论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喂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赞同14| 评论
2. 有关“朋友”的文言文一、管鲍之交(《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⒁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二、伯牙绝弦(《吕氏春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四、《别薛华》 王勃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五、《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3. 关于友谊的文言文原发布者: *** 亚
关于朋友的文言文篇一:关于朋友的文言文关于朋友的1、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欧阳修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3、一贵一贱交情见。——骆宾王4、布衣之交不可忘。——李延寿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6、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7、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9、势力之交难以经远。——陆机10、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11、人生乐在相知心。——12、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1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韩愈14、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史记》15、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冯梦龙16、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潜17、朋友,以义合者。——朱熹18、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战国策》19、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20、知音世所稀。——22、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逊志斋集》2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系辞上》25、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李白26、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欧阳修27、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2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29、交情老更亲。——30、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31、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李白3
4. 朋友的"友"在古文中指什么友汉语拼音:you 汉字笔划:4 书写笔顺:横撇折捺偏旁部首:又 部首笔划:2 五笔输入:dc(86版) dc(98版)友 friend; friendly;友 yǒu 〈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义:朋友) (2) 同本义 [friend] 友,同志为友.――《说文》君子以朋友讲习.――《易·兑》.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联朋友.――《周礼·大司徒》与朋友交.――《论语》太丘与友.――《世说新语·方正》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偕数友出.――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是芋视乃友.――清·周容《芋老人传》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清·刘开《问说》 (3) 又如:挚友(亲密的朋友);友生(朋友) (4) 职官名.王官之近臣 [professional officer] 王置师、友、文学各一人…友者因文王、仲尼四友之名号.――《晋书》 (5) 又如:友学(职官名.“友”与“文学”的合称.为辅佐、侍从之官) (6) 借指兄弟 [brother].如:友于之谊(兄弟间的情谊);友于(惟孝友于兄弟;兄弟友爱;借指兄弟);友弟(友悌.兄弟相友爱.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辞) (7) 同伴,经常在一块儿玩的人 [panion].如:酒友;赌友 (8) 同一所教会、学校、班级、职业的成员 [member of guild,class,school,profession].如:教友;校友;工友等友 yǒu (1) 互相合作 [cooperate] 友,有也,相保有也.――《释名》 (2) 结交,与…为友 [be friend] 瓒深与先主相友.――《三国志·先主传》古之高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顾炎武《日知录》 (3) 又如:友其人;友结(结交);友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友仁(与仁者交朋友) (4) 给予帮助或支持 [help] 出人相友.――《孟子·滕文公上》友爱 yǒu ài (1) [friendly affection;fraternal love]∶兄弟般的或非常亲密的 (2) [friendship]∶友好亲爱,友善,亲切互助友爱友邦 yǒubāng [friendly state] 友好国家友道 yǒudào [moral standard in munication of friends] 朋友交往的准则与道义友好 yǒuhǎo (1) [close friend]∶好友生前友好 (2) [cordial;friendly;amicable]∶亲近友善友好关系友军 yǒujūn [friendly forces] 与自己部队协同作战的部队友情 yǒuqíng [amity;friendship] 友谊诚挚的友情友人 yǒurén [friend] 指朋友各界友人友人便怒.――《世说新语·方正》友人惭.友善 yǒushàn [friendly;amicable;cordial] 朋友之间亲近和睦的与亮友善.――《三国志·诸葛亮传》温和,友善,总是那么容易接近,并且爱好社交友谊 yǒuyì [friendship;amity] 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友谊长存友于 yǒuyú [brother] 《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后割裂用典,以“友于”代“兄弟” 朱鲔涉血于友于.――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友 yǒu ㄧㄡˇ (1) 彼此有交情的人:.谊.情.(2) 有亲近和睦关系的:邦.邻.(3) 相好,互相亲爱:爱.善.郑码:GDXS,U:53CB,GBK:D3D1 笔画数:4,部首:又,笔顺编号:135。
5. “朋友”古文是怎么说的中国古代人对于“朋友”的解释是:“同门(同一个老师)曰朋,同志曰友。”并且对朋友之间不同的友谊关系都有特殊的称谓。
布衣之交:指普通老百姓相结交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可欺,况大国乎?”
刎颈之交:哪怕砍头也不背叛友谊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亦可称之为生死之交。
莫逆之交:指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的朋友。《庄子?大宗师》中有:“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杵臼之交:指不嫌对方贫贱而结交的朋友。《后汉书?吴佑传》:“时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墉,为佑赁舂。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
车笠之交:“指不因贵贱易位而改变友谊关系的朋友。《太平御览》引周处《风土记》记载了吴越一带的风俗:若两人心意相同,结为朋友时,“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卿当下”。
忘年之交:指年龄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赞,因结忘年交。”
总角之交:指幼年时结交的朋友。总角为古代儿童的发式。《晋书?何劭传》:劭字敬祖,少与武有总角之好。”亦称竹马之交。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下一句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文本解读
圣贤也是人,身处无边的寂寞中,多么期望能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千秋大业,与他谈论道德学问,和他有着强烈共鸣,能够与其砥砺互进,那是何等的欣慰和快乐呀!于是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然而,这样的知己很难得。有时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一个。
《论语》开篇的这几句话,并不是简单谈读书学习这么简单,而是讲如何学做人,如何做学问。学而时习,与朋友共,不为人知而不愠,就能不断增进美德,开启智慧,就能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滋养,思维得以拓展。如此,就会踏上真正的心智成熟之路,进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一一修成君子。
意思: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
现在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出自——《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扩展资料《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
论语-百度百科本文来自作者[瑾瑜瑾瑜]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wzszyy.cn/changshi/202508-1762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瑾瑜瑾瑜”
本文概览:1. 些朋友的文言文 1.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文章不错《文言文朋友》内容很有帮助